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学校搭建“网络教师思政课堂”平台,开设“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陆续刊发我校主要负责人、专家学者、教师代表等撰写的阐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理论文章和心得体会,引导广大教师牢记嘱托,善作善成,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切实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能力和躬耕教坛的亲身实践。今天刊发的是地理学部党委书记苏睿先的署名文章《秉承地学前辈光荣传统 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秉承地学前辈光荣传统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地理学部党委书记苏睿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如果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那教育家精神就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道传承,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内核之一,因此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需要。
一、追寻地学前辈奋斗足迹,传承教育家精神
科学救国,地学当先。作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天津是我国地理学的缘起之地。中国近代地理学先驱——原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教务长、校长张相文先生于1909年邀请白毓崑、陶懋立、韩怀礼、张伯苓等共同创立中国地学会,1910年第一本地理学刊物《地学杂志》出版,开创我国现代地理学之先河。张相文希望通过普及地理教育,加强国民爱国主义思想,先后编著了《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成为最早的中国地理教科书,“教科书”这一名词也由此产生。中国地学会的创办者之一,白毓崑(字雅雨)曾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学习时的老师,对李大钊追求进步思想和投身革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白雅雨为革命断头流血的壮烈事迹,激励了李大钊献身革命的意志。地学前辈的爱国情怀和光辉事迹流传至今,“爱国、求实、奉献”成为地理教育家鲜明的精神特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理人为祖国的地学事业而奋斗。位于天津海河耳闸公园内的“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百年纪念碑”,见证了中国地理学的蓬勃发展,也是我国近代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每年都有许多市民和高校师生参观纪念碑,缅怀先贤,励心铭志,传承地学前辈的奋斗足迹,弘扬地理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鲜亮精神底色。
二、立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
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就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促进人类与环境良性互动、和谐共生。地理学部教师始终坚持“明辨 笃实 团结 奋进”的精神追求,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部教师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依托学科专业背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立足点,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理念和实践成就,与多门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修课,申报相关市级教改课题,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课堂教学、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实现全面育人,努力在落实“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中做到善作善成,切实肩负起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
三、对标“四有”好老师要求,践行教育家精神
教育强国,杏坛垂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何回答好教育强国,地理何为的时代命题?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地理学部通过扎实开展“师德建设月”、教师谈心谈话、新入职教师师德首谈、教师思想动态研判等工作,反复宣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严守师德底线,涵育良好师德风尚,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学部注重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与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相结合,根据教师工作部的部署要求,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每学期组织开展师德培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师及师德的重要论述,引导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标准,时常自省、不断奋进。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系统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强化言传与身教并重的育人理念,引导教师见贤思齐,争优创先;学部多年举办“我心中的好老师”评选表彰,通过“领航地理人”品牌教育活动,讲述身边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和有为行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胸怀强国之志、锤炼强国之技、勇建强国之功,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高水平育人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