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青创筑梦百千万。”12月18日,我院2024年荔园挑战院赛在致工楼A431报告厅举行。学院土木工程系熊琛老师、洪成雨老师,智慧交通系李林超老师、崔海鹏老师,以及耐久性重点实验室罗启灵老师出席此次评审。
本次荔园挑战院赛分为学术赛道和创业赛道,共收到34份参赛作品,作品参赛类型主要涵盖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能源化工、数理、科技创新与未来产业等,涉及领域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绿色建筑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个方面。
各参赛小组主要从研究背景、创新需求、技术路线、实践成果、商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参赛学生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还通过团队合作和项目展示,锻炼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大赛评委对参赛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以及转化前景进行了综合考量,并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建议。经过大赛书面线上评审和线下展示评审结果,本次比赛的获奖情况如下: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4年荔园挑战院赛获奖名单
获奖等级 |
赛道 |
项目名称 |
一等奖 |
学术赛道 |
基于链式激光-位置传感器的桥梁挠度高精动态监测系统 |
一等奖 |
学术赛道 |
基于可移动机器人的结构全域位移重构和异源对齐策略的结构状态诊断技术 |
一等奖 |
学术赛道 |
隧雷智检-基于探地雷达的隧道隐蔽病害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 |
一等奖 |
学术赛道 |
万象墨测 |
二等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模拟海水腐蚀原位岩石疲劳强度测试装置及方法 |
二等奖 |
创业赛道 |
光探科技 |
二等奖 |
学术赛道 |
基于振动传感器与低频恢复算法的多高层建筑损伤评估系统 |
二等奖 |
学术赛道 |
考虑时空特征的公交线路客流预测 |
二等奖 |
学术赛道 |
土、水共同作用下地下结构渗漏可视化试验装置及数据智能采集与分析系统 |
二等奖 |
学术赛道 |
大语言模型在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智能处理与交互中的应用研究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智能限高--基于深度视觉的公路桥梁防撞智能安全预警系统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基于OSM-BIM的城市交通三维仿真场景建模方法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监测土工布含水率的传感器及其标定方法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通过钴掺杂增强层状钙钛矿铁氧体的超高密度纳米粒子陶瓷燃料电池阳极的制作方法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生生不息——基于氧化石墨烯的负碳、高性能、自感知和可持续生物质水泥基复合材料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基于BIM-LiDAR的装配式桥梁几何质量智能检测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基于多源信息的医疗机构药品需求预测技术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基于共电沉积法的LDH-硅烷复合防锈膜的简化制备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考虑时空特征的药店需求预测方法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基于XGBoost模型的公交乘客未来出行OD预测方法 |
三等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定量研究孔隙岩石波传播规律的测试方法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曲线隧道照明方法及系统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新型纤维地聚物无机防腐涂层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物理-数据双驱动的轨道钢簧损伤检测识别方法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用于模拟波浪作用下结构-土体动力响应的试验系统及方法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老年群体地铁换乘动态模式分析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慧眸守望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实时试样三维重建的三轴试验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沉管安装施工的监管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基于BIM-倾斜摄影-UAV的施工现场智能化巡检系统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基于众源感知的城市道路病害检测方法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考虑站点交互的共享单车短时需求STGCN-XGBoost组合预测模型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一种通过纳米相变循环介质提取地铁余热的能源隧道系统 |
优秀奖 |
学术赛道 |
模控无忧——虚拟电厂下耦合建筑空调系统的自动建模及智能控制模块 |
最后,熊琛老师对本次比赛进行了总结点评。一方面,他鼓励同学们要积极投身于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应对现场挑战的能力,对于参赛选手,他强调科学钻研和创新探索应立足于实际,并结合理论知识,深入调研,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同学能够参与到荔园挑战赛事中,通过这样的平台,激发创新潜能,努力提高同学们的工程技术专业素养。
创新赋能,青创筑梦。通过这次荔园挑战院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对此高度重视,学院也将继续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深挖竞赛育人价值,积极引导全院师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和交流思想的平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