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艰苦、疟疾、蚊虫、黑曼巴蛇……这是提到非洲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而从非洲支教回来后,在罗枚心中反复回想起的非洲关键词是“温暖”“感动”“有意义”。在这两种感受之间,是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职业院校教师在非洲谱写的“中国职教故事”。
踏上未知:在期待与忧虑中前行
1991年,刚从西北轻工业学院毕业的罗枚进入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后并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职教教师,此后的30年,罗枚便一直坚守在职业教育这片热土。
2016年,教育部启动了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八所试点院校之一,罗枚作为选派教师,在2017年7月出发前往赞比亚谦比希铜冶炼有限公司,承担电动机PLC控制技术相关课程。
起初,罗枚对这个项目理解并不深刻,只是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有色行业走出去’这个项目特别吸引我,和‘一带一路’的倡议相吻合,我觉得这是时代的契机”。于是,罗枚主动报名前往非洲支教。但一想到真正要去往非洲,罗枚内心还是充满担忧:如果不小心感染疟疾怎么办?作为外国人去当地教学会不会遭到本地人的反感和抵制?而英语授课,也成了罗枚职业生涯里的第一场挑战。为此,罗枚在出发前做足功课,苦练英语,主动了解和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希望在语言、教学和生活上都将最好的状态展现给赞比亚的学生,更好地接近他们,融入他们。
就这样,带着期待与未知,罗枚踏上了前往非洲的路途。
克服困难:艰苦中闪烁的中国职教精神
“没有教材”,这是罗枚来到非洲后感到最无力的一件事。在这里,拥有一本教材是一件奢侈的事,很多学生甚至从小学一路念书到大学,都无法拥有一本教材。于是老师手里的那一本教材,便成了学生们唯一的希望。老师抄板书,也成为传授知识的唯一方式。
现实的环境让罗枚感到惊讶,但并未将她击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可能,这是罗枚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挑战。“这里的教学条件差是没办法立刻解决的,但我也不能茫然,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来赞比亚的意义。”就这样,罗枚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备课,并且召集当时在非洲的老师们,利用双休日,结合PPT和手抄的形式进行教学,提前模拟课程,互相为对方提出修改意见,以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
除了教材的稀缺,实践课的元器件缺少也是很常见的事,许多元器件是由工厂提供的,而且仅有一个。实践操作课无法持续,操作失败是常有的事。“真正到操作的最后关键环节时,也只有慢慢给学生做解释了,设备加不了电的时候会解释是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口述也一定要完整地把整个操作说清楚,说全面。”但是,罗枚知道这样停留于描述的实践课程始终比不上实际动手体验更加有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罗枚前往多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当地技术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将学生们分为电机组、焊接组和冶金组,安排到不同工厂进行实操培训,以项目为导向展开教学实践,尽自己所能解决设备缺少的教学遗憾。
现实的困境无法困住每一个真正渴望知识的人。罗枚的努力,激发了非洲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会立马拿出来让老师批改,即使在那样恶劣的学习环境里,他们依然渴望知识,非常聪明好学。”
从无力到有力,从有限到无限,罗枚用严谨、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课堂,为每一位同学负责。纵使外在条件艰苦无比,但罗枚却不惧怕,不逃避,迎难而上,以最饱满的热情讲授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课程,尽自己所能将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们。
罗枚带领学员进行实验操作
远在他乡:温暖中搭建的中非友谊桥梁
独在异乡为异客。作为“异客”的罗枚却在赞比亚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也让她明白,中国的职业教育真正走进了赞比亚学生的心里。
“感谢中国,中秋快乐”这是赞比亚学生在2017年10月4日中秋节时,为前往赞比亚支教的老师们送上的祝福。苦于环境的限制,学生们没有能力准备精美的礼物,他们便自发地学习中文,让远在他乡的老师们也能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温暖。这件事让罗枚印象尤为深刻,也尤为触动,“我觉得这是赞比亚学生对我们中国的一种认可,也是对我们老师,我们中国职业教育的认可,我觉得我做的这些事是有意义的。”那一刻,罗枚感觉到自己与学生们的心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个月的支教生活很快告一段落,临别,罗枚将跨越万里带来的几十本技能专业书籍全部捐赠给了当地学校,希望能够弥补当地教材不足的遗憾,也希望这些书能够为赞比亚的学生们带去知识和希望。
就这样,来自中国的职教教师和非洲的学生们以最简单朴实的行动,表达着自己对彼此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友谊也通过这为期三个月的支教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赞方学员为罗枚送上中秋祝福
跨越万里:教学中支教精神的接续传承
尽管“走出去”的经历写满了困难与艰辛,但这段日子让一开始“不太理解”的罗枚,理解了这份“走出去”的时代意义,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力量。罗枚将这些经历与感悟带回中国,用心打磨,落实到每一次的教学当中。
在非洲的这段教育经历,不仅帮助了赞比亚学生接受教育,也给罗枚上了人生一课,她将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内化于心,凝聚成册,不断说给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听。每一个听了这段支教经历的学生,都深刻意识到,与赞比亚的同学相比,自己有着更为优越学习条件和社会资源,更应倍加珍惜。每每谈到这段经历,罗枚总是告诉学生“我们要珍惜我们拥有的教育资源,也要意识到是强大的祖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优质的教育条件,我们也需要将中国的职业教育不断建设下去,把中国的职业教育精神传递下去!”这段来自非洲的故事,鼓舞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激励着他们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如今,罗枚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我校与中国有色集团合作开发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先后被纳卡布斯理工学院等6所院校引进。除此之外,学校还在印度尼西亚成立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印尼秦工苑”、在线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培训班……与德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派出680名师生赴外交流。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学习和接纳来自中国的职业教育方案。而一批又一批像罗枚一样的职教教师,也正奔走在世界各地,将职业教育的火种继续撒播。
罗枚与赞比亚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