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要养清正国风,先养淳厚家风。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个人抱负与远大理想、人生追求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值得今人传承。
据史书记载,有一天,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诲称为“庭训”,也说“家训”。这则“庭训”,被认为是中国家训的源头。
家训家规的重要功能是“齐家”和“修身”,如《颜氏家训》所说的“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门内”,是齐家治家;“提撕子孙”,是道德训导。家训家规是社会道德教育的普遍教材。王锡爵家族家训的跋中有言,“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古代的家训家规注重知书达理、精忠报国、崇德向善、清廉自守,其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成为人们服膺的治家良策或修身典范。
培养“好学向上”的家风。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好学乃立家之根本,营造好学向上的家风,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朱子家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纪晓岚在《纪氏家训》中说“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告诫世人,知识和学问需长期积累,如果像春天的冰一样薄而易裂,就达不到高深的程度,所以做学问一定要持之以恒。
弘扬“精忠报国”的家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留下了“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精忠报国是其倡导的核心价值。如“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等名言警句,教导子孙不要做蝇营狗苟的“小我”,而要做利国利民的“大我”。晚清名臣张之洞,他一生以廉立身,以道治家。1860年,张之洞写下一首《续辈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津为世用,明道守如珍。”他要求子孙不论当官还是作为百姓,都得做忠良,报效国家。他在临终之际,还再次嘱咐家人:“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
传承“崇德向善”的家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有个裴柏村,其《河东裴氏家训》中有“读书明德,淳厚戚朋,慎重言语,讲求公德”的家规。此外,《河东裴氏家戒》中还一连立下10个“毋”,即毋忤尊亲、毋辱祖先、毋重男轻女、毋事赌博、毋为盗窃、毋贪色淫、毋吸烟毒、毋酗酒好斗、毋忘本崇洋、毋入帮派。这10个“毋”戒律严明,告诫后人不得从事有悖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活动。
养成“清正廉洁”的家风。明末清初的名士顾炎武,就认为廉耻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治国要义。他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清代名相陈廷敬,为官数十载,担任过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户、刑、吏四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字典》总编纂。陈氏家训的核心就是一个“廉”字,如“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清勤爷自守,孝友在儿为”“享浊富徇利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等等,无不体现了廉洁修身、戒贪清慎的思想。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要养清正国风,先养淳厚家风。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个人抱负与远大理想、人生追求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值得今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