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之窗  廉政教育  法规制度  廉政文化  信访举报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廉政文化>>廉政词典>>正文
周公制礼
2016-06-23 14:14   审核人:

  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是我国三大周公庙之一,是世界华人瞻仰和祭奠周公的重要场所。它紧邻隋唐洛阳城的应天门,北面是女皇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在喧闹的城市黄金地带,雕梁画栋的周公庙掩映在苍松翠柏间,显得典雅、庄严。周公制定了《周礼》,他还是洛阳城的缔造者,也是河洛文化重要的创造者。

  时间回放到3000年前,周公姬旦辅佐兄长周武王,一举战败了无道的殷纣王,建立周朝。回到西岐后,武王夜不能寐,对周公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武王认为,周朝偏处西岐,不利于统治东方;夏商二代曾经建都的伊洛盆地,山川峻秀、地势险要,是上天安排的最佳建都地,如果周王朝能在这里营建都城,才是符合天意的,政权才能长治久安。

  于是,周公开始了择址营建新都的伟大工程。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先是周武王因病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然后又发生了管叔、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周公又奉命平定了叛乱。直到成王五年,周公才开始专心建设新都。

  在召公的协助下,他经过多次现场勘查、占卜,根据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测量,并绘制了地图,最后决定在涧河以东与瀍河两岸地区建立都城。周公认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在“天下之中”建都,不仅便于统治四方,接受诸侯进贡朝拜,而且这里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国家可以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他把这段历史记录在《洛诰》里:“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左传》上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而周代的历史也验证了周公的选择。周公所建的新都洛邑(即洛阳)南临洛水,北依邙山,西接涧河,东至瀍河两岸。洛邑建成以后,周公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神器安放在新都,并在此建立宗庙,奠定了周代“八百年,最长久”的基业。这座伟大的都城历尽3000年岁月,经历了无数王朝兴衰更迭,见证了盛世繁华与战乱沧桑,也见证了华夏各民族的融合变迁,直到今天依然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河洛大地,并且重新散发出勃勃生机与更加迷人的光彩。

  之后,周公又开始了另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洛阳制礼作乐。礼乐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制度,它是以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和级别严格的等级制所形成的君臣、父子、尊卑、亲疏等礼仪制度,社会各种行为的道德规范,以及与祭祀活动、出兵征战等仪式相配套的乐舞。周公吸取了夏礼和商礼的精华,充分融入周国历代君主施行仁政的理念,制定了《周礼》。《周礼》涵盖了周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鱼虫。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礼仪、司法等各方面典章,及国家、家庭、个人行为道德规范无不包容。

  《周礼》借鉴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了维持周代的统治,周公把周代商称为天命,但他又认为,天命的前提是保民,也就是统治者一定要以民为本,施行德政,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才是顺应天命,同时又强调“惟命不于常”,不能听命是从。统治阶级首先自己要养成与其地位相匹配的良好品德,“以德配天”,不能够贪图享乐;然后以道德规范教化百姓,使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最后才是对不遵守道德与法律的人施以刑罚,但用刑罚一定要谨慎。

  周公是个真正的智者,他从夏商的灭亡认识到,统治者不能只维护自己的利益,治国要以民为本;管理民众不能只依靠国家机器,要德治与法治并举。中国民本思想始自夏代,《夏书·五子之歌》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公继承了这种思想,他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政权才能稳定。德治与法治同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缺一不可。德治是思想上的约束,从根本上净化人的心灵,让人不愿犯错;而法治则是对人行为上的约束,让人不敢犯错。由于礼乐的推行,西周初年,自国君、诸侯大夫乃至庶人,无不以尊崇道德礼仪为己任,国家空前和谐稳定,形成了成康之治,四十年不用刑罚。

  如果认为周公就是那个制造封建礼教、束缚人们思想和灵魂的始作俑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周公认为执政者应当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礼仪,但对百姓要宽容,“礼不下庶人”,如果对百姓以繁琐的礼仪来要求,百姓就会厌倦。他的儿子伯禽用了三年时间,在鲁国严格推行礼仪,周公认为他的做法欠妥,如果政治不是简单平易,民众就不会亲近政府,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礼仪繁琐,有助于稳定政权;简单推行,有助于发展经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做事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变,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周公的伟大还在于,他不仅以制度约束别人,更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当周武王病重时,他向祖先祈祷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兄长的健康,并将祈祷文收在存放祭祀占卜文件的柜子里。后来成王继位,他代替成王理政,面南背北接受诸侯朝拜,等到成王成年后,他还政成王与诸侯一起面北称臣,丝毫没有居功自傲僭越等行为。为国家为社稷,他鞠躬尽瘁,“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还唯恐怠慢了朝臣,失去人心。周公的思想言行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父兄孝悌守礼、对百姓仁爱宽容、对国家忠诚不二、对职责尽忠职守,以身作则,推己及人,周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元圣”。借用古人的两句诗:“周公制礼,天下归心”,正是周公制礼作乐,才有了周代民心所向,成就了“八百年,最长久”的天下。

  周公营洛与周公制礼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周代以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周公的思想和他所制定的《周礼》在河洛大地发扬光大,成为河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教”与“三学”皆与《周礼》有深厚渊源。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曾长期担任周王室国家图书馆馆长,得以饱览先贤典籍,对《周礼》尤其详熟,他所著《道德经》里阐述的“天道、至善、无为、仁爱”等思想处处显示着《周礼》的烙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周公极为敬仰,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他对《周礼》心向往之,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于是专程从鲁国到洛邑向老子学习《周礼》,充分吸取其精华,形成了儒家思想。周代礼乐盛行,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盛时期——“百家争鸣”,可以说,周代以后的中华文化是以《周礼》为核心之一发展而来的。“礼”就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才让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明道德、知礼仪、识善恶、懂是非、有志向、守信念,从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虽然在清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礼教被视为束缚人们思想、扼杀人们自由天性的洪水猛兽,但更多有识者则认识到,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华夏文明之所以有最强大的生命力和最悠久的影响力,正是靠着礼仪文明的传承性。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是以法律和宗教治国,而传统中国则是以法律与礼乐共同治国。礼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大家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乐是和谐,天籁共鸣;礼乐就是在多样化的文化现象中,建立秩序,创造人间和谐。宗教具有排他性,而礼乐的核心则是宽容、融合,它不是要求大家统一意志,而是要在多元化的现实世界中,建立包容、和谐的秩序。

  世界史上曾经有四大文明古国和其他灿烂的文化,但其他文明古国和古代文明多已消逝于漫漫历史长河中,唯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这种神秘而恒久的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源自于哪里?不正是源自《周礼》所倡导“家国天下”的强烈民族心和崇德尚礼、和谐包容、宽忍仁善的优秀品德吗?唯有自尊、自立、自爱才能自强,唯有包容仁爱才能兼收并蓄、长足发展,才能使得华夏各民族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交织融合,延绵至今。

  “君子百行德为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比中华民族具有更完善、更优秀的美好品德,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更重视道德的力量。今天,我们大力倡导文明之风,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正气,崇尚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更要将礼乐文化发扬光大,礼乐永远是凝民心、聚正气的正能量。

  礼乐文化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今天更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认可和推崇,越来越多的国家成立孔子学院,推广中国的礼乐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像当初孔子入周问礼一样,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学习礼乐文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人们向往世界和平、反对战争恐怖暴力的今天,礼乐文化才是建立健康有序、温情大爱的和谐世界的最佳法宝。周礼不仅是中国的瑰宝,而且必将以其永恒的魅力征服世界。

关闭窗口
廉政词典
 
党风廉政 更多>>
· 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七起违反...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修正...
· 架起相知相亲的桥梁——习近平主席...
· 港澳携手谱写“一国两制”新篇章 ...
· 人民日报社论:不断开创澳门特色"一...
·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 温暖·信心·期待——习近平主席亲切...
·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

中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陕西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1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