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三农”2024秋季读书会第四期: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9日 16:04      已阅读:


11月16日上午,“大国三农”2024年秋季读书会第四期在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20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读书会由唐艺恬同学主持,围绕温铁军教授所著《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的第三章《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试验研究》展开深入讨论与学习交流。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张斌老师、余世海老师进行了现场指导。

在本次读书会中,第三小组的成员们就农村发展中的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曾楚同学首先聚焦农村产权制度创新,强调了耕地产权和非耕地产权的双重重要性,介绍了股田制和均山制如何在承认农民对集体资产产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王婷同学随后分享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题,回顾了改革开放前低生产力水平下,农业集体化如何促进规模化经营,并详细介绍了平度地区“粮猪型”兼业化小农户经济模式的成功实践。曹若琳同学讲述了农业产业化,分析了其发展背景、初期推进过程,以及涉农部门如何通过利益整合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


蒙飞羽同学从背景、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等角度,探讨了新农村建设,并特别强调了反哺政策和社会力量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苟正春同学则通过思维导图和时间轴的形式,分享了新农村建设的初步经验,涵盖了农民合作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及生态农业等方面,并总结了对抗性冲突转化的有效路径。最后,肖瑞娜同学回顾了前三章节的核心内容,并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阶段,提出了对“新三农”和“新三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新思考。



小组汇报结束后,潘家恩教授对汇报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紧密结合本章节的核心议题,向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了三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一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小农的兼业化经营面临哪些新的变化与挑战?”;二是“为何传统的‘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在当前遭遇瓶颈?”;三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和探讨。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陈洁梅、陈林依、李行、马里奥等同学分别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的平衡”、“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哲学视角下的农业转型”以及“农民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激发”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对潘家恩教授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富有启发性的回应。这场讨论不仅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也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紧接着,与会的老师们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发言的是余世海老师,他结合南岸区某村的实际案例,深入分析了“企业下乡为何屡屡失败”的问题。余老师从丰富的实践经验出发,提出了建立企业与村民收益合理分享机制的思考,认为这是化解企业下乡难题的有效途径。他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后,张斌老师从“经验需要与时俱进”角度,分享了书中案例的后续演化。通过案例演化,张老师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过去的经验,更要紧密关注当下的变化,保持思想的前瞻性与行动的灵活性,确保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能够与时俱进。

最后,潘家恩教授从“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乡土社会的文化建设”以及“当代新乡村建设”三个维度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强调,阅读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广阔的世界,更是为了赋予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智慧与力量。他鼓励同学们运用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审视我国的三农问题,学会跳出传统框架来重新审视三农,将百年乡村建设事业置于我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中进行思考,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