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9:00,“大国三农”2024年秋季读书会第二期在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202学术会议室顺利举办。此次读书会主要就温铁军老师所著《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的导言以及第一章“农业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讨论和学习。我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及部分老师与会并作交流发言。
读书会伊始,由第一组的读书会小组同学进行导言和第一章内容的导学。马里奥同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带领大家再读导言部分,并提出书中引述部分内容是整本书的摘要,应当认真研读思考。邹丽筠同学分享了本书提出的前提性假设和五个相关假说、“小农村社制”的概念,以及温铁军老师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定义。
蒋盼同学分享了宏观经济与发展理论分析部分,分别从面对两种主流经济学的尴尬、农村经济改革与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借鉴、中国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提出的理论挑战等书上面的六个主题进行了分析。张佳淇同学分享了与小农经济有关的经济学理论部分,介绍了马克思对小农的负面看法、恰亚诺夫关于小农经济的“自给小农”和舒尔茨关于小农经济的“理性小农”的理论假说,分析了在中国语境下两个假说的制约条件。
随后,朱青同学分享“农村制度变迁的研究背景——两个基本矛盾分析”部分,她首先分析讲解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土地问题以及基于中国历史以来土地制度的变化以及根据历史经验得出的“三农”问题,然后介绍了我国的基本体制矛盾与农产品购销问题。最后,由陈林依同学分享“资源约束下农户经济的基本特征”部分内容,她首先分析了人地关系紧张导致资源约束更严峻的基本假设,再从传统小农行为特征到市场条件下小农行为的变化这两部分来介绍“劳动代替资本投入”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的长期化现象,表达了对下一组同学导学内容的期望。
在读书会成员交流环节,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提出了自己针对本节读书会主题进行的想法和思考,在讨论交流中迸发了许多思想火花。姚博同学阐述了对生存小农和理性小农的思考;文学师范专业的李行同学从文学研究现状引出了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文学存在“不合身”的问题,并由此引申出了对以理性小农解释中国农民的再思考,同时还提出了中国人的行事方式更遵循传统的道德责任感。
来自剑桥大学的陈许栩同学认为应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理解生存小农与理性小农,横向是指在资源禀赋、生产条件等方面进行考量,纵向上则是指从生产力、产出的提高方面考虑,并结合其实践经验提出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之下很难出现理性小农。苟正春同学认为,生存小农和理性小农之间并非“进步关系”,两者本质上属于一体两面的关系,生存小农向理性小农过渡是因为外部限制条件发生了变化。此外,他还引出了温老师提出的外部定价的概念来解释工业化进程推进下,小农做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的变化。
在读书会的最后,潘家恩教授以“要学会提问和追问”“要学会整体视野+中观概念+微观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论”“带着耐心进行实践现场”为重点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发言。他指出,无论是读书还是实践工作,我们都应该学会提问,更要学会追问,也不要只拿诸如“外部定价”等中观概念去框限所见事物,应该将宏观视野、中观概念和微观视角相结合去看待学术和实践,同时对待乡村现实的问题也需要有耐心,要对村庄有共情之理解,认识一个村庄并非一周、一月之功。
撰稿人:马里奥
视觉设计:唐艺恬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