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对话“四有”好老师李成坚:教育征途上的坚守与追求

来源:宣传部、校工会 日期:2024/11/08 09:04:53 点击数:

11月8日,正值《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布6周年,如何理解“四有”好老师?如何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记者围绕师德师风、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等话题对话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第二届“四有”好老师李成坚教授。

记者:您是怎样理解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第一标准?

李成坚: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作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高校教师的言传与身教意义格外重大。《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出台,规范了职业行为,明确了师德底线,我们更应以教育家精神铸魂育人,严谨治学,严格要求。

1988-1998年间,学校德语培训中心是当时铁道部唯一的一家德语培训中心,中心的德语教师刘华清教授在从事工程德语教学之余,主编《德汉铁路字典》,翻译《西德铁道年鉴》、编译《德国磁悬浮列车》,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刘华清教授1989年荣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她的育人故事,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深切感受她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也教育今天的我们,做新时代大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记者:请问您如何理解“四有”好老师?如何引导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李成坚:“四有”好老师更像一个航标、一个尺度,指引和衡量我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是第一要务。要率先垂范,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第一标准,坚定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教师对自我行为的道德约束、对扎实学识的孜孜追求、爱护学生的仁心与立德树人的坚定信念相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真正应追求的至高标准。

记者:您认为应当如何加强青年人才的培育,挖掘出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

李成坚:我认为要打造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首先离不开机制创新。青年教师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所以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机制创新是核心。其次是引导青年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视,通过基层教研组织建设,如通识课程教研组等,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这些年西南交通大学通过组织申报“思国奖”和“立德树人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师教学比赛等措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强调科研成果产出的今天,绝不能放松对于教育教学的强调。因为科研能力提升最终是落实到高质量人才培养上,这是不容本末倒置的。

记者:您认为青年教师如何将个人成长融入到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

李成坚:上好一门课应当是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的关键一步,我常与新入职教师交流心得:第一,了解交大的历史。校史是丰富的育人资源,通过了解校史,青年教师首先育己,才能育人。第二,广泛学习扩展课堂,润物细无声将思政课融入学生的心中;对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具有研究与实践;提升将科研转化为教研成果的能力。第三,融入社会、服务需求,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推动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第四,要坚持学习,重视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有机融合,有效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教学能力。

记者:在您的教育生涯中,交大的百年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您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您是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育人工作中的?

李成坚:2024年,获得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对我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是我在交大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从“工作在交大”到“深度认同交大”,催生这种思想转变的,正是我对于这所百年学府历史的走进——感受它的历史脉动。

感受百年学府的历史脉动是成为西南交大教师、确立“交大认同”的首要一步。李斐英教授是学校唐山办学时期的第三位教授、第一位文科教授、卓越的英语教授。他之所以被尊为“五老”,就是因为他爱校如家的情怀和精勤治学的态度。但真正震撼我的是,他教授英文、世界史、经济和工程例律,以今天的眼光看,他就是多学科、跨学科的先行者。李斐英教授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推动我带领团队全面梳理交大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国际汉语教育发展的历史。历史既是对教师的自我教育,也是教育青年学生独特、鲜活的育人资源。


作者:任音润 张子晴 燕诗雨 冉孟雨   摄影:张家诚   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