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

首页 > 教学研修班 > 第四届 > 正文

【研修班】西南交大教师学习如何通过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学校第四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五期讲座举行

来源: 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梁慧颖 王笑颜 付洋;摄影:陈晨     日期:2018-10-24   点击数: 

10月22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第四届(2018)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五期讲座在犀浦校区综合楼430举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余东升教授受邀进行了关于“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研究”的讲授。他认为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证为支撑,以理论为指导,教学研究行动方为有效。

DSC_4300.JPG

余东升首先抛出了“何为一流本科”的问题。他借用美国一项持续了80年的关于“大学如何影响本科生”研究成果,表示,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应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增值”,即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协同发展。这与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能否融入大学学术和生活环境之中,与学校所提供的学术环境、人际关系和课外活动的氛围以及学校为鼓励学生融入而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接着,他结合自己任期刊主编的经验,对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进行了文献综述解读。他先带领老师们了解了齐克林的优秀本科教学七原则,将其概括为建立师生间的良性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高的期待和充分的鼓励,尊重不同的天分和学习方法,给予及时反馈;学生之间要进行合作学习并及时完成作业,这样的双向互动配合才是优秀本科教学应有之义。然后以圣路易斯大学有效核心课程的五个特征为例,建议教师将学术观点与其它学科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和意识,不能仅仅照本宣科,传授孤立的、脱离实际的纯学科性学术概念,在此基础上打造自己的有效课程。接着,余东升介绍了乔治·库总结出的十项具体高效的教育方法,认为,教师应当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开展新生研讨课、深度写作课,用多样化和全球化的教育视角开展服务型学习,更多地倡导合作和实践,在顶峰体验课程中进行综合实践,带领学生体验从参与、整合到融入整个过程。随后,引出了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导向以及持续改进这三大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余东升以欧林工学院工程教育改革为例,解读了工程教育中的“归纳法教学模式”和工程教育的两种范式。他认为,目前中国高校教育应从演绎式教学逐渐向归纳式教学转变,促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情境化,形成共同的学科经验,更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打破进阶式的教育,转向集成式教育,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非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各为孤岛。“教育要培养探寻者和破案者,而不仅仅是结案报告的撰写者。”余东升说道。

DSC_4302.JPG

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要素有哪些?在余东升看来,教育研究目的在于发现知识、深化理解、探寻意义,最终,服务于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一项完整的教学研究活动包含问题、材料、理论和方法四个基本要素。其中,问题是起点,材料是基础,理论是指导,方法是纽带。四者穿梭互动,孕育新的学术成果。

余东升从提出问题、选择方法、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四个维度对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行了详细讲解。他先剖析了Question和Problem两类问题的关系。那么,研究问题从何而来?余东升认为,当理论相互矛盾、理论不能解释现象或者当实践发展产生了新的问题,新问题又需要新的解决方法时,新的研究问题应运出现。因此,问题产生于理论与现实的交汇,即来源于文献和实践。

在方法的选择方面,余东升从技术、方法论和方法这三个层次进行了解析。他指出,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的范式方法以及是将教育研究的对象视为一种科学现象抑或人文现象。“方法与问题之间应具有适切性”,他强调。余东升详细解读了搜集分析材料的方法,他从材料的性质和工具出发,介绍了如何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析取信息,形成证据。余东升还对“研究形成新理论”的必要性和思路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教育改革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缓慢探索的过程。“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从具象到抽象,教育应当顺从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硬性灌输”。他强调,真正的教学改革是发生在基层的,教改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需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步步探索,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的进程中缓缓前行。

最后,余东升为老师们详细介绍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选题重点和审稿要求,他表示,今后该期刊会关注专业课程的改革,继续加大新工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稿量。

DSC_4346.JPG

DSC_4320.JPG

在自由发言和提问环节,老师们围绕教学组织、教学改革和研究中的疑问,与余东升教授进行交流。余东升注意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方法,也引导在座老师之间进行积极交流。

DSC_4348.JPG

DSC_4335.JPG

DSC_43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