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时近一年的第九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涵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教学研究等精彩内容的12场教学活动,得到各位老师积极参与的同时,有效助力了大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全面提升。除撰写教研论文外,老师们也总结了心得体会,分享一年来的研修感悟。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本期,将分享外国语学院孙晓园老师题为“志不求易者成, 事不避难者进”的研修总结。
志不求易者成, 事不避难者进
今天是2024年2月19日,刚刚结束的农历新年还历历在目,新的学期又将扬帆起航。备课任务千千万万,但第一件事,是要完成第九届教师研修班的研修总结。
参加工作以后,每年都会感到自己有一定的成长。但是研修班仿佛是一剂催化剂,敦促我反思,加快了我的积累。恰逢研修的这大半年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虽然未获得任何奖项,但是青教赛和研修班两股力量互相作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和同行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心中既有惭愧和警醒,又在失望中看到了幽微之光闪现。
说说研修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五堂课。
第一堂课,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员、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李芳老师带来题为“心育课堂,赋能成长——心理学在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中的支撑与应用”的讲座。讲座上,李老师尤其提到,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国家快速发展的部分代价,被孩子们承担了。要想让学生有效学习,首先要唤醒心灵,通情达理。有情绪,就要先表达情绪本身,而不是用情绪去表达。这对我平时教学、处理家庭环境、教育自己的孩子们,都非常有帮助。我也在秋季学期尽量改变了自己偏严厉的风格,主动与遇到困难的学生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虽然贡献的力量不大,但相信对个别学生起到了积极影响。
第二堂课,是浙江工业大学陈庆章教授题为“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讲座。陈教授来自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教学理念也和我们有所不同。他提到,评判一堂课的优劣,重点不是老师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老师应该激发学生高层次思维,而不仅仅是机械重复的记忆或背诵。学习行为是否真正发生,是评判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堂课应该有旧课复习、新课导入、讲授、讨论和作业五个环节,我也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意课堂层次的递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第三堂课,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江教授题为“PPT使用原则和关键技巧”的讲座。PPT一直是教学中心的环节,但是PPT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只知道念PPT。PPT应该简单明了,内容优先,同时应该有学生互动的环境嵌入。学生看到PPT,不应该觉得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也不应该只能看到题目或要点,没有知识的递进。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与其占据课件空间的“权重”相匹配;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应该和信息密度成正比。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在后期的教学以及青教赛备赛过程中,都参考了陈教授提到的PPT制作技巧。
第四堂课,是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李斌锋题为“解构与重构——有效教学的结构和建构”的工作坊。这次工作坊用到了雨课堂,让课堂的参与度更加多元化。我们模仿学生,可以在雨课堂上传自己的作品、想法;可以和同组的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可以根据雨课堂快速对课堂反馈做出评价;课堂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控,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整堂课寓教于乐,有参与感、有互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第五节课,是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贾蕃题为“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修改与发表——作者的视角”的工作坊。论文一直是我的大难题,这堂课填补了我知识的空白。贾教授提到,我们可以从日常教学工作中提取学术信息,转化成论文。同时,论文观点应该具有迁移价值。面对退修,我们应该主动寻求编辑、同事等人的帮助,通过学术交流打开思路。我特别感谢贾教授坦诚分享写作和发表论文中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这给了学术正在起步的我很多鼓励。
新的学期即将启程,我感谢教师发展中心对青年教师提供的各项帮助,也迫不及待地想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新一轮的教学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会在实践中继续总结自己的心得,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突破专业空白。
正春华枝俏,待秋实果茂,与君共勉。
作者简介
孙晓园,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2020年参与了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网上课程的思政微课编写;2020—2022年参与了英语I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和英语II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两个项目。获2023年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