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修班

首页 > 教学研修班 > 正文

【研修班】西南交大教师研习运用问题式、项目式和跨学科的教学创新设计方法

来源: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作者:王昕 王春婷;指导老师:梁慧颖 ;摄影:王春婷     日期:2024-11-22   点击数: 

为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11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学校I-IDC团队六位核心成员在犀浦校区综合楼430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基于PBL、PtBL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的体验学习。这是第十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的第九场活动,来自我校、济南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百余位教师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参加活动。

该团队成员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郝莉教授、体育学院宋爱玲教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永春副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孙燕云副教授、集成电路学院杨乃琪老师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君老师。上午,郝莉从理论层面进行了“PBL、PtBL与IDL”三种学习模式的介绍,展示了初始化课程设计的模式。她指出,PBL往往从一个问题出发,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建立理解;PtBL则侧重于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会应用知识,制作手工制品;而IDL则倡导跨学科整合,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接着,她深入解析了初始化课程设计的流程,重点强调了用大概念、大技能来梳理教学内容的步骤,以及从课程、跨学科等三个维度上进行定义的教学策略。

如何完成课程初始化设计向框架设计的飞跃?宋爱玲、郭永春与杨乃琪三位老师采用教客松(Teckathon)方式,引导参研教师在层层递进的现场备课实践中寻找答案。在郭永春的讲解和指导下,老师们结合三维度教学目标,从课程大概念、课程核心表现性任务、情境化、手工制品四个层面着手进行课程设计。随后,杨乃琪从角色、任务请求等方面讲解了如何使用生成式AI进行课程设计的完善和提升,并向大家展示AI助力课程设计的方式。参研老师们纷纷动手实践,成功完成课程的框架设计并积极上台分享学习成果。

下午,在理论学习环节,孙燕云将PBL模块设计分为问题描述与问题空间两个层面,结合教学实例,详细阐释了基于PBL六步学习法的模块设计方案。李君讲解了PtBL模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他指出,要在大概念框架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并运用以(项目)任务描述、真实目标空间为核心的多模块子任务框架设计。随后,宋爱玲进行了关于“IDL跨学科”教学设计的分享,她向大家展示了近十年来我校跨学科教学创新改革的路径与成果,提出了内容整合与专家实践的两种跨学科理解视角,还结合实例对PtBL+IDL的混合设计流程进行了细致分析。

最后,在演练环节,参研老师们分组实践,以各自的课程为依托,经过主讲教师引导、小组协作、交流分享等方式,成功完成了小组跨学科课程的初始化设计、框架设计与模块设计。

本次活动在老师们互相分享研习收获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经过一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老师们初步掌握了三种教学设计方法,基本学会了运用工作坊所教的五步法科学系统地创新课程设计全过程

请欣赏工作坊记录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