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校报一览
 
2024年11月20日总第1026期

11月20日.pdf

专家云集共议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发展

1118日下午,第六届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此次论坛以“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师生参与,共同探讨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创新应用。

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李江书记代表学校向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领导和师生们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46年的发展历程,及学校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重点介绍了学校实施三大战略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李江书记指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维,为解决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论坛邀请了包括黄崇祺院士、张荻院士、江莞教授、丁彬教授、何前军教授以及金积德院士(欧洲)在内的20余位在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就高温超导电缆应用、金属材料构型化复合、功能基元序构型高强石墨及C/C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多个议题作报告和交流探讨。

论坛还设有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两个分会场以及矩省(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研究生论坛分会场。先进材料分会场聚焦于氢医学材料、生物医用杂化纳米材料、高温合金微纳结构调控等议题;智能制造分会场则关注激光增材制造、人工智能驱动的金属材料集成计算工程、高功率动力锂电池材料体系等前沿技术。

本次高峰论坛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师生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发展。专家们的精彩报告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机遇,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材料)

 

携手合作学校与滁州市共建人工智能协会

1118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滁州市校地合作会议暨滁州市人工智能协会成立大会在滁州高教科创城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应邀出席并作主旨演讲。滁州市委书记吴劲出席并为滁州市人工智能协会授牌。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春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分别致辞。

俞涛校长在致辞中向滁州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滁州校地合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发挥应用型高校办学优势,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和地方产业的联系对接,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滁州发展的力量,争做支持滁州相关产业发展的“台柱子”。

会上,吴劲书记为滁州市人工智能协会授牌,上海市数据智能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方志军为协会揭牌。滁州市人工智能协会是我校滁州产业研究院牵头发起的行业协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滁州市人工智能行业在凝聚力、集合力、创新力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具有里程碑意义。

胡春华市长对滁州市人工智能协会成立表示祝贺,向出席活动的各位嘉宾致以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自2020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滁州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共建了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申报了一批重大项目、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滁州市人工智能协会正式成立,既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翻开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会上,沈昌祥院士作了题为《自主可信计算筑牢人工智能安全底座》的主旨报告,蒋昌俊院士作了题为《三脑智能》的主旨报告。

正式会议前,滁州市人工智能协会进行了首次理事会会议,会上发布了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举行了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并开展安徽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讲等活动。与会领导和嘉宾还参观了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规划馆、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滁州)上工大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电气)

 

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寄语新进教职工:创新是教育事业的灵魂

1113日下午,校党委书记李江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为新进教职工作专题报告。

李江书记围绕“国家上海发展战略”“全国、上海市高校分类和学校基本情况”“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精神”三个方面作专题报告。李江书记介绍了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情况,他指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上海未来城市的发展核心,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牛鼻子”,对原有的“四个中心”和整个城市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学校主动对接上海“3+6”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李江书记详细阐述了我校作为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发展战略,第四次党代会将确立的新“三步走”奋斗目标、“四大战略”“五场攻坚”,学校将努力建设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

李江书记在专题报告中对教育事业改革的新精神,包括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上海高等教育重大改革举措等进行了详细解读,鼓励新进教师主动增强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的大局意识,主动承担大学“五大功能”,多出教学育人科研成果,在服务学校发展中不断成长。李江书记的讲座内涵丰富、情真意切,激发了新进教职工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斗志。在场教师表示,将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努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专题报告会由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人才办公室主任张宇清主持,党办主任、统战部部长高锡文等参加报告会。(人事)

 

第二版

校党委举行双月座谈会

1114日下午,校党委在松江校区第一图文信息中心第三报告厅举行双月座谈会。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出席会议,党委统战部部长高锡文,各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负责人,民主党派代表、培训班学员代表等参加座谈。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朱晓青主持。

李江书记指出,学校党委牢牢坚持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基本方针,全力服务支持统战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坚持“一融双高”,把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李江书记就统战事业发展,提出了三点意见:要强化政治引领责任,凝聚共识画好同心圆;持续锻造坚强组织,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江书记强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也是推动“十四五”规划任务全面落地的攻坚之年,更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之年。学校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充分发挥智慧作用,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工作,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学校党委也将继续关心好、支持好、服务好统战事业,共同奋力建设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

朱晓青副书记提纲挈领地回顾了中央、上海市委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关于统战工作的部署要求,提出学校统战工作要始终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相结合,与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相结合,搭建平台载体,积极为党外知识分子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要坚持“一盘棋”,形成工作合力。(戴宣言)

 

上海市财政局来校调研

1111日,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郑长林一行来校调研,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副校长王岩松、许开宇出席调研会。

俞涛校长对郑长林副局长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对市财政局长期以来对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以及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并就资金扶持、政策扶持、基建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郑长林副局长对我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依托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育出一批有特点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表示肯定。他提出,要探索新途径、新方式,通过多方联动创新,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办学经费、科技创新三方面的改革。

会前,郑长林一行参观了我校新能源汽车振动噪声测试与控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大型构件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副处长胡海萍、市教委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张茜、科研处副处长宋懿琛等参加调研。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财务)

 

学校举办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共建签约仪式暨医药健工联合体康复装备技术研讨会

1110日下午,学校与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共建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签约仪式暨医药健工联合体康复装备技术研讨会在松江校区举行。

签约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表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高度契合上海市提出的“3+6”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支持医工交叉融合是学校积极对接上海“3+6”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学校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医学与工程的交叉融合提供工程技术支持。近年来,学校在医工结合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同济养志康复医院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是学校在医工结合领域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为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科研合作平台,期待双方以医院临床需求和患者应用要求为出发点,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共同探索医校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

同济大学养志康复医院罗剑副院长提出,康复医疗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而康复装备的智能化、精准化更是提升康复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技术优势,将为康复装备的研发与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后续,双方将在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康复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松江区、上海市,乃至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许开宇副校长和罗剑副院长共同为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方宇和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转化研究中心主任牛文鑫代表双方签署共建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药处副处长金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处副处长葛昊和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肖扬,分别对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期待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谱写康复医疗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多家高校与医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医药健工联合体康复装备技术研讨会,分享了医工融合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发布了合作需求。(机汽)

 

第三版

【喜迎党代会】学校党委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筹备工作推进会

为扎实推进第四次党代会筹备工作,1112日,学校党委在行政楼406会议室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筹备工作推进会。校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党代会各筹备工作小组组长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熊伟同志主持。

朱晓青充分肯定了各筹备工作小组的准备工作。她指出,筹备召开第四次党代会是全校党员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各工作小组要提高政治站位,从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深刻认识党代会的重要意义;要锚定重点任务,列出工作清单,倒排各项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跟进,对照工作计划挂图作战、逐项落实销号;要注重系统集成,做到横向上的部门协同、人员联动,纵向上前后环节衔接有序,信息上互联互通。党代会的筹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程序严、事项多,要和年底各项重要工作协同开展,做到正常工作不断不乱、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崇高的使命感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大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会上,党委办公室、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综合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校长办公室负责人分别代表各筹备工作小组汇报了筹备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后勤实业发展中心、信息化办公室(算力中心)、党委保卫部(处)等相关部门作了交流发言。(组织)

 

学校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

1113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三报告厅顺利开班。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出席开班式并讲话。本次专项培训是学校党委落实巡视整改反馈意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重要举措。培训对象覆盖各二级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宣传委员、宣传员。

徐阳就高质量办好本次培训班,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系统学习中提升能力。通过培训班的学习,着力提升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预防、化解及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二级党组织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二是在交流研讨中打开思路。着力深化对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理解,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宽工作管理思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解决实际难题。三是在强化实践中锻炼作风。持续强化纪律观念,自觉服从培训安排,严格遵守培训纪律,以严肃的学风、严谨的作风高质量参加培训,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开班仪式后,聚焦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之道,培训班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赵路平副教授作了主题为《数智时代的舆情分析与应对》的专题培训。

学员们表示,将用实际行动,认真完成学校巡视整改工作任务,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顺利召开。(宣传)

 

第六届上海市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暨第四届长三角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在我校举行

近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第六届上海市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暨第四届长三角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决赛在我校图文信息中心举行。大赛自今年61日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18所高校的108支参赛队伍总计366名研究生参赛,最终48支队伍脱颖而出。副校长王岩松,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王涛,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刘军出席大赛开幕式,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李媛媛主持活动。

王岩松回顾了我校的发展历史,强调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学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始终将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科创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希望这次大赛能够激发更多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勤业唯诚,厚学致用”的科技人才和行业精英。

王涛简要回顾了“上海市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的发展历程,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研究生是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优势,注重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大赛这一桥梁,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刘军指出,通过过去几年的发展,该赛事参赛队伍和选手的数量与质量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进一步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共同推动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持续深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发更多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竞赛项目;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经过激烈角逐,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6名。作为大赛的承办单位,我校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理念,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与保障。(研究生)

 

学校召开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研讨会

1112日上午,学校在行政楼306室召开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交流会。副校长夏春明,教务处、质量办、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各学院、部(中心)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副主任)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饶品华主持。

夏春明充分肯定了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充分发挥思政方面的专业能力,与专业学院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他强调,第一,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育人要聚焦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第二,要重视师资队伍的思政教育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与专业学院的对接指导,教发中心、分中心要共同发力,长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第三,思政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落实到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建立可衡量可落实的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好。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旖旎总结了学院在“八个一”对接机制下的工作实践成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两项重点任务。教务处副处长金晓怡从体系建设、项目建设、示范课程、示范中心、师资队伍、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六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严运楼,教研室负责人徐静、彭兴伟围绕“八个一”对接机制,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以及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三个专题分享了建设经验。管理学院教学副院长罗娟、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杜丽娟,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相关负责老师分别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对接机制等进行交流。本次交流会对后续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升立德树人成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务)

 

第四版

小而精 博而专 我校微专业对接新兴产业图谱

编者按 微专业主要围绕某个学术领域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证书。我校自2021年开始探索微专业建设,至今成效显著。我校开设的微专业,通过灵活、系统地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同时,从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学生职业为导向,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国家经济和教育政策,与地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举措。

微专业建设初衷:精准对接市场人才需求

在谈及学校微专业建设初衷时,夏春明副校长认为,在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传统企业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4年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天然的滞后期”,即培养方案涉及的相关知识、技术、素养,较难快速响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新工科专业建设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个痛点,但覆盖面较小、更新迭代较慢、灵活度不够。因此,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微专业,以“专微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够精准对接、快速响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学校的31个微专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集成电路”微专业报名人数最多,甚至很多是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人工智能”微专业的生源非常广泛,除了电子电气类外,还包括管理类、机械类、化学化工类、交通运输类、航空类,甚至外语类专业;基于学校优势专业“养老服务管理”建设的“生命健康管理”微专业,报名异常火爆。夏春明表示,学校办微专业的鲜明特色是校企合作,办学宗旨是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定向培养、行业用人前置的培养需求;学生选择微专业时,重点聚焦科技前沿技术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以及面向就业市场的新兴学科等。

微专业政策支持:选树试点建设项目

为支持高校建设微专业,今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高校微专业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支持高校优先建设3类微专业,一是准确把握科技革新和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探索和布局未来学科专业;二是针对现有学科专业无法及时精准匹配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情况,调整和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三是围绕国家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拓展和强化专业与课程建设。意见还提出,上海市教委将在各校建设基础上,选树市级示范性微专业试点建设项目,为各校微专业建设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

高校微专业还将怎样建设?鉴于这块“试验田”的独特性,有专家建议:高校设置微专业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需求。夏春明副校长认为,随着微专业的不断建设推广、教育主管部门“搭台”,各高校可以在线上共享教育资源,体现各自的教学特色和校企合作的优势,不仅为本校学生,也为外校学生、社会上的学员提供“菜单式”的学习服务。夏春明举例,几乎所有工科类高校都有自动化专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稳定,但行业对自动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不仅需要人才掌握传统技术,还涉及较多新兴技术,比如无人仓储要用到的机器视觉、人工智能、5G导航等,这是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无法讲深、讲透的。学生修读微专业,能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获得学校、行业企业分别颁发的微专业证书,也相当于拿到了就业的“敲门砖”。

我校微专业特色:多元化交叉自主化选择

2021年,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率先开展“区块链”和“5G+”微专业试点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2022年,学校组织开展了首批微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工作。2023年,在校院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我校开设的微专业包括移动机器人、智能汽车技术、智慧商厨系统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大数据分析和碳管理体系。目前,学校微专业累计31个。

我校微专业建设,主要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科多元化交叉、学生自主化选择和校企紧密型协同。学习目标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知识复合,加速社会需要的学科交叉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

我校微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0-20学分,共设5-8门课程,培养周期原则上为一年。微专业培养方案需经学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提交教务处。教学部门围绕微专业培养目标和修读要求,基于OBE理念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修读要求应体现能力培养,确保培养目标能够达成。课程设置能够有力支撑修读要求,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微专业鼓励行业企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确定微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微专业的规划和建设。学校鼓励教学部门将微专业建设与辅修专业建设相结合,通过1个辅修专业与23个微专业的课程兼容,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实现人才培养的交叉性和开放性,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现企业定向培养、行业用人前置的培养需求。(本报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