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pdf
第一版
“实”现梦想“就”等你来!
2024上海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在我校启动
3月28日,2024上海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暨“‘实’现梦想‘就’等你来”就业实习招聘会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本次招聘会采用“职业规划+实习见习+就业招聘”全流程就业赋能模式,全面促进本市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共吸引了1200余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3600余个,招聘需求人数达24000余人。
本次招聘会系列活动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松江区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得到上海市各高校的大力支持。
活动现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和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共同开启“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暨“‘实’现梦想‘就’等你来”就业实习招聘会。
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国赛将于4月—5月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为承办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进行授旗。
校党委书记李江作为本次招聘会活动承办方代表致辞,他介绍了学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做法,并分享了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
松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福升从地域优势、政策优势、文化优势方面介绍了松江区的基本情况,并诚邀广大优秀大学生到松江实习就业,积极参与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要平台。
为助力上海城市转型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五所高校与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五所新型高职院校在启动仪式上共同签署了《高校结对备忘录》,以党建促就业,以就业带教学,在双方合作共赢发展的基础上,合力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离不开企业的同心协力和责任担当。自2018年起,上海教育部门牵线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上海市大学生职前研习坊,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自2018年启动以来,共有主办校15个,参与高校42所,参与研习学生1600余人,不仅为高校学生搭建起了实习锻炼的训练营,同时也为企业建立起优质人才蓄水池。
在启动仪式上,相关企业代表与2023年上海高校大学生职前研习坊优秀学员代表进行签约。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松江区人社局、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单位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同启动2024年上海高校大学生研习坊品牌项目,彰显了政、校、企深度合作,在推进高校人才资源与产业深度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据悉,自2024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启动以来,本市共举办了市级层面招聘会15场,网络直播带岗活动4场,线上招聘会5场,今年预计还将举行16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上海各相关部门不断优化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就业大市场,推进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并积极推广运用“毕业生就业随申码”,采用大数据分析、数据开放共享等新技术手段,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上海还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针对性拓展就业市场,并通过访企拓岗深度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供需精准对接。
主办方表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列活动已进入冲刺阶段,希望各高校坚定信心、直面挑战、精准施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参与,扎实促进毕业生稳定、高质量充分就业,为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并为2025届准毕业生开启职场新的征程。(沪教)
学校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25日上午,我校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会副主席吴红伟,业务总监、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赵宏出席签约仪式。会议由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朱蓓主持。
俞涛校长代表学校对吴红伟副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国泰君安给予我校在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筹备过程中的支持。他高度评价了国泰君安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推进金融行业创新及国际化中做出的贡献。他表示,希望双方通过此次交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传统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培养更多交叉领域的人才,共同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吴红伟副书记表示,国泰君安始终坚定“金融报国”的理想信念,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希望通过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更好地实现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未来,双方可以在人才培养、投教宣传、会务组织、赛事推广等领域,依托各自优势挖掘更多的合作点,携手推动事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赵宏分别代表双方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会前,吴红伟副书记一行参观了我校虚拟现实综合实验中心、5G+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及波音737-800模拟机项目。
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管理学院、国际创意设计学院、体育教学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外联)
第二版
学校与瑞士富兰克林大学举行合作会谈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3月21日,瑞士富兰克林大学Samuel Martín-Barbero校长一行访问我校。校长俞涛、副校长夏春明在行政楼204会议室接待了来访贵宾。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管理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谈。
俞涛校长对Samuel Martín-Barbero校长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取得的成就。俞校长表示,国际化发展战略作为我校的“三大战略”之一,对我校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办学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十分重视与欧洲高校的合作交流,此次与瑞士富兰克林大学硕士双学位协议的签署将为双方更密切友好地合作奠定基础;他希望,两校未来可以在科研领域加强合作,将伙伴关系带入深层次、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Samuel Martín-Barbero校长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对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成就表示赞赏。他详细地介绍了富兰克林大学的历史发展和特色优势,并表示,富兰克林大学始终致力于服务多样化的学生群体、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基于双方在学科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的相似性,他对我校学生前往富兰克林大学就读的成果充满信心。
会上,俞涛校长与Samuel Martín-Barbero校长签署了两校《硕士双学位项目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将为我校管理学院师生提供更为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机遇和平台,为双方在人才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期间,Samuel Martín-Barbero校长一行参观了我校相关实验室,深入了解了我校的教学和科研情况。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校合作将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并为我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开拓新的局面。(何冰轮)
学校出席中国高校专业国际认证“50计划”首批ASIIN认证工作启动会议
近日,由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德国ASIIN认证协会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秘书处、欧洲高等教育认证研究与咨询服务中心联合承办的“中国高校专业国际认证‘50计划’首批ASIIN认证工作启动会议”在线举行。
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主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俞涛教授,德国ASIIN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主席Klaus Kreulich教授,ASIIN认证协会秘书长Iring Wasser博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刘志敏处长等出席会议并致辞,安徽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湖南工程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等54所高校的校长、副校长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近300人参会。
俞涛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参与ASIIN认证的情况,指出中国与德国高校在产学研用方面有广泛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的合作,推动专业国际认证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质量开展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学习并参与ASIIN 认证,对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校拓宽内涵建设新路径,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国际教育合作新平台。
Klaus Kreulich主席在致辞中表示,开展高校专业认证的意义不仅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更在于加强高校间交流合作,德国教育界和高校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中国高校对德国开展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十分赞赏和欢迎,感谢俞涛主席、感谢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为有条不紊地开展ASIIN认证所做的工作,希望通过认证合作加强交流互鉴。
会上,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教授和湖南工程学院校长易兵教授分别代表项目高校发言,德国ASIIN认证协会项目协调员详细介绍了中国高校ASIIN认证流程、2024实施方案及工作要求。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作总结发言,对各高校积极参与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工作表示感谢。他指出,鼓励各高校积极参加教育国际认证,是我国坚定不移开展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他对未来ASIIN认证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联盟秘书处要按照ASIIN总部的相关要求,做好认证事务的受理、辅导和相关的衔接工作;二是希望大家发挥好联盟优势,发挥好共同体平台作用;三是希望通过ASIIN认证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更多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外联)
学校召开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2024年第1次会议
3月22日上午,学校在松江校区行政楼306会议室召开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2024年第1次会议。会议由俞涛校长主持,副校长王岩松、许开宇出席会议,校长办公室(合规办)、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学生处、继教产业联合党总支主要负责人等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成员参加会议。
俞涛校长指出,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解放思想,校办企业要有创新思维,运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生产力。校办企业要根据《公司法》进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经营,优化预算编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做好经营预算与经营风险管控。公诚公司要发挥好“防火墙”的作用,开拓思路,给予校办企业指导与支持,做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王岩松副校长表示,要依法依规推进校办企业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开展。许开宇副校长表示,经资委成员要给予支持,合力推进相关工作。
会议听取了公诚公司及下属子公司2024年度上海市国有企业预算编制情况、科技园公司职业经理人招聘方案的汇报、审议了《东海厂拟向法院申请对展中公司进行司法解散的请示》及其他相关事项。(资实)
学校举行“百家企业进高校”合作交流座谈会暨校区合作签约仪式
3月29日下午,学校举行“百家企业进高校”合作交流座谈会暨校区合作签约仪式。松江经开区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顾军,副书记陆斌携园区企业家们来校开展交流合作。副校长夏春明及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饶品华主持。
夏春明感谢松江经开区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实习就业等方面对学校的支持。他就下一步校区的深入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作为人才培育的主体力量,高校、产业园区和企业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推动三方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校企双方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探索创新产教、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未来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要以“专微融合”为着力点,诚挚邀请在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深度参与。
顾军表示,“百家企业进高校”的合作交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需求壁垒,后续校企双方可以围绕经开区主导产业和工程大优势学科,建设多个以目标需求为导向的小规模专业合作交流平台,探索建立由经开区企业出题、工程大学科答题的协同攻关机制,共同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会前,来访嘉宾调研了我校新能源汽车振动噪声测试与控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大型构件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汽车科创基地,并观摩了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外联)
第三版
【聚焦“三特”】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高质量建设轨道交通共同体
发挥“轨道结构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特点,构建协同创新研究共同体;发扬“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特长,在振动噪声控制领域达到国际一流;发展“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应急管理”特色,打造多学科交叉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运营安全服务品牌。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面向轨道交通运维人才和技术需求,全面梳理学院学科特点、特长和特色,立足行业,开放融合,高质量推进工程大轨道交通共同体建设。
在特点方面,学院围绕“轨道结构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组建了“轨道结构智能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团队,针对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轨道交通结构健康检测方面的应用转化开展深入研究。近年来,团队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研发了“钢轨断轨监测系统”“轨道板缺陷探伤系统”“钢轨探伤及自动识别系统”等系列产品样机。后续,学院将聚焦“轨道结构超声导波检测技术”,构建协同创新研究共同体,开展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工程瓶颈问题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与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共同打造“交通运输工程高质量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在特长方面,学院围绕“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组建了国际顶级专家领衔的学科团队。学科团队研究内容涵盖了振动与噪声机理、振动与噪声预测、噪声源识别、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理论创新-技术应用-检测服务-产品转化”为一体的完整创新链条。近年来,团队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包括国家级重大项目1项,成果转化近1700万元。后续,学院将利用在轨道交通振动噪声领域的影响力,打造国际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学术交流阵地;整合校内资源,依托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与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积极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投入CMA检测实验室建设,提升检测服务能级;引育并举、开放融合,打造科研共同体,实现国家级奖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突破。
在特色方面,学院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需求,精准定位,组建了“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团队。团队以“人因安全”为基点,向上扩展,形成“感知—评辨—管控”运营安全技术链;通过运营安全技术链,横向扩展,形成“车辆—铁道—通号—运营管理”多学科方向协同创新共同体。聚焦“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运营安全与应急管理”,开展可持续性轨道交通行业和企业服务。作为独立第三方完成上海市轨道交通16号线一期等8条线路的运营安全评估,主持编写国内首个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标准,共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14项,包括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6项。后续,学院将围绕“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应急管理”特色,引育并重,创新合作,打造校企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推进标准申报和编制,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
下一步,学院将聚焦“三特”,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平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立足行业、对标前沿、突出特色,交叉融合理念吸纳校内外人才开展联合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构建多元多维产教育人共同体、创新共同体,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升级,打造轨道交通学科高地和行业服务品牌。(轨道)
【聚焦“三特”】高职学院(高技校):打造现代产业技术学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突出“技能竞赛”特点,构建高端技能赛事共同体;发挥“技术服务”特长,支撑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技术服务体系;发展“个人订单式培养”特色,建设教学、生产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虹口校区“校中厂”示范区。高职学院(高技校)立足产业,面向高端装备先进成型与控制人才和技术服务需求,全面梳理学院校特点、特长和特色,与区域产业共生共赢,高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在特点方面,学院校,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将世赛项目作为着力点,组建工业控制、增材制造竞赛团队,形成技能竞赛制高点,不断冲击世赛寻求新突破,形成示范引领。近年来,工业控制项目荣获第45届世赛全国选拔赛第一名,连续5届入选国家集训队,培养出我校第一个全国技术能手刘俊;增材制造项目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第10名、第9名(该项目评比迄今只有两届)。学院校将通过促进区域赛事协同发展、培育新型赛项、优化产业赛项布局、发展高水平技能赛项,建设国内外高水平技能竞赛基地,构建高端技能赛事共同体,打造名牌。
在特长方面,学院校围绕“超精密数字设计与制造”“现代制造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组建了由业界顶级专家引领的技术服务团队。技术团队在增减材制造、精密测量、多轴加工、企业产线的自动化升级改造、设备性能优化、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依托世赛基地、星级开放实训中心等,开展技术研究和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困难、提升企业效益,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深度产教融合。近年来,超精密数字设计与制造技术团队发表核心论文40篇,其中“技术研究”方向发表37篇,占比94%;授权专利51个,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3项。现代制造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团队发表核心论文25篇,其中“技术研究”方向发表9篇,占比36%;授权专利26个,其中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7个,软件著作权13个。技术团队承担横向科研项目51项,经费1583余万元,提高企业效益累计500万元,节约成本累计130万元。后续,学院校将充分发挥“技术服务”“技术研究”特长,通过一流技术队伍建设、技术影响力建设、重大技术(产学研)成果培育、平台建设,推行专业群“育训研用”,建设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参与的技术平台,支撑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技术服务体系。
在特色方面,学院校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近年来,获评市教学团队9个,市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市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建设市一流专业2个,市高水平专业2个,市精品特色专业2个、市优质专业2个、市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获批“数字化先进成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2个上海高水平专业群。缘我国职业教育而生,依职业教育而立,随职业教育发展而进,学院校与宝钢、上汽等大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与地铁维保、城投水务等大企业开展“定制班”人才培养;与霖鼎光学、上海企想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达300多家,获批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办学特色、产教融合方面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后续,学院校将基于生产型实训装备和企业生产订单,构建虚拟的集教学、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的“校中厂”,实质性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学、生产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校中厂”示范区,同时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实施“个人订单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由虹口校区“校中厂”“双元制”示范区引领,通过团队建设、平台建设、辐射构建、专业建设、重大成果,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新生态,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加快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高职学院(高技校)将聚焦“三特”,加强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立足产业,开展高端技能竞赛、高水平技术服务、高层次技术研究等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创新、社会服务升级,打造职业教育技能高地和产业技术服务品牌。(高职)
第四版
深耕细作“思政课”立德树人铸根基
——这五年,工程大思政课这样上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部和上海市的相关文件和指示,由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共同配合下,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效果。
强化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体制机制(1)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先后制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关于调整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校领导进一步带头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班子在思政工作中的带头人作用,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就思政课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向全校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的工作要求,获批上海高校特色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软科中国马学科排名第123名,在上海市属高校中排名第3名。学校获批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优化课程设置,健全思政课教学体系(2)
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市属高校中首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形成并完善以该课程为核心的“1+4+1+X”大思政课程体系。
2021年秋季学期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四史”类思政教育课程也同步进入学生培养计划,在全校本科生中实现了全覆盖。五年间, 思政课程建设获得实效,3门思政课获批上海市级重点课程。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3)
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学院每学年春季学期对全体教师开展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并以思政课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会。
学院积极开展青年骨干教师赛前大演练等活动,培育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青教赛、校“教学大比武”等教学竞赛种子选手,以“以赛促训,提升技能”为宗旨,一以贯之地用好教学竞赛这一途径快速提升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五年来,学院教师荣获上海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大比武马原组特等奖1项,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大比武“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二等奖1项。
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大思政课体系合力育人(4)
依托共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资源,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建设“行走的思政课”,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参观红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实践课堂”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打造特色思政公开课。
协同全校相关部门成功举办六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视频比赛,让大学生从学习到讲演,通过特有的视听表现形式和互动模式实现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协同培育家国情怀,提升思政教育的活力和质量
发挥理论优势,鼓励教师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落实“八个一”方案,由骨干教师对接各专业学院,指导课程思政及其示范课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校着力构建大中小联合、校内外协同的平台体系。学院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2021年被聘为松江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指导单位,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更有意思。(马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园楼宇导视标识作品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出炉
历经三个月的公开征集与评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园楼宇导视标识作品征集活动”已圆满结束。自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在投稿期限内收到了来自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创意设计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有效投稿作品共23件,最终评选出金奖1名,入围奖5名,优秀创意奖7名。
按照活动安排,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初审评选、现场踏勘和复审答辩。初审评选阶段,专家评委对标志设计与定位的匹配度、对校园文化理解的深度、美学及视觉传达的识别度、平面设计的创新度进行了论证和评审;现场踏勘阶段,组织入选作品设计团队赴松江及长宁校区各楼宇进行勘察,专家评委随行指导。复审答辩阶段,各职能部门和学院代表共同听取了学生团队的答辩汇报。
本次征集活动旨在美化校园环境、弘扬校园文化、激发师生爱校热情,获奖作品紧密围绕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历史,彰显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引领性、学术感和活力感。
“金奖”作品
作者:国际创意设计学院李佳萦、朱田田、夏润韬、封义媛、何蕾(图5/6)
创意说明:整个导视系统设计注重凝练与简洁,以“用户”为中心,为师生和访客提供易识别、大气而优雅的视觉感受。针对校园的文化特色提炼成抽象图案作为设计元素,旨在传递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在色彩选取上,以校园的标准蓝色为主体,结合校园建筑的多样色调和风格进行辅助色提炼,打造出和谐而统一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