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自创建以来,致力于人才培养与艺术实践,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战略需求,已基本形成音乐舞蹈教师教育、区域乐舞文化研究以及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培养三大特色与优势板块。学院由音乐教育系、舞蹈系、作曲与音乐学系、声乐系、器乐系、钢琴系、艺术实践集训中心、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中心组成,设有音乐学(师范)、音乐学(非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师范)、舞蹈学(非师范)五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硕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145人,其中本科生844人,硕士研究生287人,博士研究生14人。学院现有专业教师79人,教授14人,副教授46人,讲师17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9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学位获得者45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2人。
美育浸润,培根铸魂。学院坚持思政引领,立德树人,获批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7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门新华网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举办了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等多场特色活动,打造了支部特色品牌。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举办首届大学生乐舞文化节,开展“与美同行 筑梦启航——名校万里行研学考察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高级别赛事。学院搭建平台,提升综合能力,组建“樂知音”美育工作坊、樂享知音·学生职业发展加油站,构建以艺术实践、创新创业为路径的“美育+”综合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专业的帮助与指导。
学院立足丝路和延安红色文艺资源,挖掘周秦汉唐地域文化优势,师范教育构建“一基三核五协同”本硕贯通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非师范教育构建“教-创-演-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课程和1门全英语课,1门学堂在线精品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在建1门在线开放课程。实验教学平台13个,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搭建优秀中学音乐课案例库,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研成果突出,育人成效显著。近年来全院教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16篇,出版专著35部,获得科研课题100多项,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陕西省为核心并逐步沿丝绸之路向西延伸的区域乐舞文化研究特色。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53项,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各类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6篇,获陕西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在音乐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获批音乐学、舞蹈学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在2023年教育部全国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中荣获团体第一名、个人全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单项奖7项;在第四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斩获一等奖;西安鼓乐参加全国民族器乐展演获“优秀乐种组合”;2021级本科生聂琳林在第十四届“挑战杯”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陕西省特等奖;2022级本科生参加第六届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获银奖;2021级本科生熊佳鑫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陕西赛区总决赛并获金奖。
服务国家需求,助力学生成长。近年来,连续排演中外经典歌剧六部,每年均举办原创音乐与舞蹈专场以及大型综合性文艺演出,在中国-中亚峰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陵祭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汇演(连续五年)等大型活动中表现突出。开展乐舞浸润百校行活动,坚持“三个面向”、聚焦“四大主题”、共建“红烛苗圃”,不断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
2023年5月18日,音乐学院190余名师生参与演出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
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我校91名学子参与了开场《鼓舞龙腾》、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和《流行劲曲串烧》三个节目的精彩演绎
甲辰年(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乐舞告祭”由音乐学院参与统筹和组织
促进国际交流,丰富培养维度。成立海外留学人才办公室,对接国际乐舞发展强势高校,形成“学术交流、合作培养、贯通拔尖”三步走规划,成功申报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举办外籍专家讲座9场,开展中外高校艺术交流活动等。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舞蹈学院赴音乐学院展开交流活动
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在“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引领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将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