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博议论坛决赛暨闭幕式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10-12-07点击量:

126下午,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博议论坛决赛暨闭幕式在逸夫科技楼七楼多功能报告厅圆满落幕。出席闭幕式的嘉宾有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文、副院长田兵,以及评委老师白靖宇、贺俊杰、李艳和研究生辅导员朱卫强老师。申娜娜同学脱颖而出,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比赛开始前,主持人简要回顾了前五场学术论坛的主题,并介绍了此次决赛的流程及评分标准。 10位参赛选手中表现突出的4位同学将再一次展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回答评委的提问。

第一位出场的是20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何萌,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二语习得中常见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并分析了导致石化现象的几种原因如年龄、学习动机、母语迁移、交际压力等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首先,外语学习者最好在容易发生语言石化现象的年龄之前(一般为12岁以下)学习外语;其次,教师应当增加学生学习外语时的语言输入(input),并适时纠正明显的语言错误,形成母语正向迁移等。

随后上场的朱嘉春同学则介绍了语蚀理论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的启示,深入分析了语言磨蚀对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在报告中,他首先对语蚀即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进行界定,将其定义为一种逐渐的语言能力退化的现象,接着分析了影响二语语蚀效果的个体因素,包括语言水平、年龄、语言习得偏好、情绪、时间和参与等,揭示了学习者语言受蚀的不同原因。详细的理论综述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结论:8~9岁之后儿童语言的耐蚀能力明显提高,是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此外,对于不同的群体,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位置也各不相同。

在两场精彩的语言学报告之后,申娜娜和刘征分别分享了文学和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申娜娜在题为“死亡之美”的报告中分析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八篇童话,对童话主人公不同的死亡意象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最后揭示了王尔德童话中独特的死亡之美——悲而不惨,哀而不伤。她指出,王尔德笔下的主人公在经历一番苦难之后并未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走向死亡。在死亡中,主人公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所以,作者表面上描写了肉体的死亡和真、善、美的牺牲,但实际上却让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超越了尘世,也实现了自己对唯美的不懈追求。

最后出场的刘征阐释了“MTV字幕配译的三个维度”,他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两首英语歌曲“Sound of music”及“Hotel California”为例,说明了在歌曲字幕翻译中由于语言差异和押韵的需要,无法做到一一对应的现象。此外,他指出在翻译歌词时还应该考虑作者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传递准确的文化信息,让译语听众产生与原语听众相近的感受。

比赛结束后,田院长对四位同学的表现作了精彩的点评。首先他对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学术活动的圆满结束表示祝贺,并特意感谢了为筹办论坛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干部及认真准备、表现优异的参赛选手们。这反映出研究生已经能用基本的学术范式来展现自己的学术成果,并有效的综述他人的研究、界定主要的术语。但是,各位选手还普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引用过多,原创性不够,很少能给出一个恰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等。田院长还特别强调了时间控制的重要性,他建议选手们在参加类似比赛时预先彩排,对演讲内容进行删减,确保演讲不会超时,而主办方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提醒超时的同学,保证比赛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