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
首页 >> 师大故事 >> 正文

重返三尺讲台,续写不老“青春”

——记我校第二批银龄教师支教团

来源:党委宣传部时间:2022-11-10

“新疆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是青年学生能够发挥创造力、大有可为的地方。希望同学们今后到西部来、到新疆来,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闪耀在这片热土上!”2021年12月9日,一场热烈的“银龄讲坛”在我校雁塔校区老年活动中心举办,远在新疆支教的银龄教师钞曦旭,通过连线向青年学子发出热情邀请。

心怀烛火,红霞满天。在陕西师大,像钞曦旭这样的银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退而不休,初心不改,纵使年岁渐长,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带着教育部和陕西师大的嘱托,毅然背起行囊,奔赴西北偏北,重新站上三尺讲台,用自己的余力为国家教育的未来继续奋斗。

“让自己也受教育了”

2021年8月29日,从我校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退休多年的钞曦旭教授离开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西安,一路向西奔赴南疆,接过我校第一位银龄教师徐忠慧老师的接力棒,赴塔里木大学支教一年。

刚到塔大,由于疫情影响,学生尚未到校,但教学得按时进行。钞曦旭一刻也不敢耽搁,报到的第二天便开始了线上教学。机械化电气工程学院给他安排的是公共课《大学物理》,2个大班,70余名学生,每周8个课时。在塔大40多位银龄教师中,他的课时量算是较多的。

“我站了一辈子讲台,给学生上课就是自己的‘老本行’,多上点课没啥!”在钞曦旭看来,大学物理是塔大许多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多,教师少,教学任务重,既然是来支教的,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是理所应当的。

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几堂课下来,钞曦旭敏锐地发现,部分学生的底子还不扎实,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也并不牢固。“不论学生是什么情形,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让学生有进步,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钞曦旭教授在塔里木大学

结合学情,钞曦旭对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了微调,他按照“精讲多练”的策略,坚持把重要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从哲学、历史等角度对深奥的物理学理论“迂回包抄”,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学生听得懂、喜欢听显然还不够,钞曦旭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练习来巩固课堂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虽然已是满头银丝,让依然坚持每天为学生批改作业,这是他从教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

学生们慢慢发现,这位来自陕西师大的老教授批改作业有股认真劲,他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及作图的规范性要求严格,对作业获得“优”的同学还会当堂提出表扬,“这招很管用,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作业也不再草草应付!”

职称评审、学科建设、实验室规划、指导青年教师……除了给塔大的学生上课,这些工作钞曦旭一样也没落下,一年的支教生活都在忙碌中度过。

谈及此次赴疆支教的经历,他表示,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参观塔大的校史馆、聆听塔大老教师讲述塔大的“胡杨精神”,让自己也受教育了。“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与我校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立意相近,我既要把咱们的精神带过去,也要把塔大的精神带回来,真正实现互促共赢,携手发展”。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书再多带两本吧。”2021年9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李学清从书架上精挑细选,从古到今、从西方哲学到经济学,书籍沉甸甸装满了大半箱。“西宁的冬天冷”,妻子取出几件最厚的衣服,填满了行李箱剩余的空间。

次日,李学清只身坐上从西安开往西宁的列车。上车前,挥别陕西师范大学的送站人,到站后,见到青海师范大学的接站人。同样的热情和期盼,围拥着这位两鬓斑白的银龄教师,连接着两所遥相守望的师范大学。

李学清教授

初到青海师大,李学清的第一项任务是为研究生开设《西方哲学史》课程。对青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批学生来说,这是一门没有开过的“新课”。没有教材、没有课件,他只能调用“存货”连夜备课,“一堂课能不能入脑入心,就看老师下了多少功夫。”深夜气温下降,空气越发稀薄,李学清常常高反头晕难耐。课业重时,失眠也在所难免。

李学清的课,交流感很强。“课前做到内容烂熟于心,上课时更重要的是讲授和传达的过程。”他习惯通过眼神交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状态是认同还是疑惑,随之调整讲授的语速和模式。他的课上,教室后排总会多出不少学院青年教师和外专业学生前来“蹭课”。

第二学期疫情反复,在接手《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时,李学清面临的局面是进度紧、任务重,课程被移到线上进行,“这个时候,讲授的精、简、快、慢就很重要了。挑出重中之重,仔细分析学情,讲一点就要让学生懂一点。”

此后,李学清还陆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课程,早年的物理学专业背景,让他的哲学讲授充满了“跨界”带来的理性魅力。在腾讯会议、微信群等平台,讨论不分课上课下,他和学生实现了远程联动。一年下来,通讯录里多出了很多青海师大的“好友”。逢年过节,来自这些“好友”的祝福便会纷至沓来。

一年支教结束,青海师大又向李学清提出邀请希望“续约”,李学清欣然接受,“我代表的不是个人,是陕西师大,是‘西部红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是我们师大人的使命担当。”

自退休以来,李学清实际上退而不休,从未间断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发挥余热,而今又在青海师大留下教书育人的足迹和躬耕不辍的身影。接下来一年,他将带领青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们,继续投入到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去。

“三尺讲台随身走,两清衣袖本心红”

教了一辈子美术课的美术学院退休教师徐步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在晚年再赴青海师范大学支教。

“看到学校发布的‘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通知时,我刚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本来已经有了别的安排,但我想,能在退休后去西部干一番新事业,必须报名。”

2021年10月9日,徐步乘上了从西安飞往西宁的航班。出发前,他对学校送来的高原反应药品不以为意,然而一下飞机,就立刻感到眩晕、胸闷。过些时日,这种不适才逐渐得到缓解。

美术课因其特殊性,除了讲解之外,更多的是示范和交流。在青海师大的书法课堂上,徐步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行书教学的范本。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受自身语言环境的影响,汉语表达和理解并不是很准确,学起来有些吃力。徐步为此下了一番工夫。

班上一个叫德吉卓玛的藏族学生,对行书的结构与用笔规律难以理解和掌握。了解到德吉卓玛的家乡在海东地区后,徐步耐心地讲,“海东的大板山和日月山有着既险绝又平稳的自然景观,而王羲之行书在结体上也讲究流畅惊耸又稳健和谐,一如在主峰险绝处还有缓坡和平坦之处,这是自然与人文的高度抽象与升华。”

亲其师,信其道。回想到自己的家乡,德吉卓玛深受启发,通过反复揣摩临习,逐渐把握了王羲之行书的技法要点,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书法的兴趣,“当我用行书书写自己的名字时,感到异常兴奋,对汉字的美妙产生了一种惊讶和欣喜”。

徐步教授在青海师大为学生讲解示范书法

教学之余,徐步喜欢和青海师大的青年教师们谈天说地。他把自己多年的从教心得和创作经验倾囊相授,为他们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展示新的教学方法,还积极为该校的美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献计献策。青海师大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魏辉谈到,“徐步是我的大学老师,再次聆听他授业解惑,感到非常受益!”

“三尺讲台随身走,两袖微尘本心红。”这是徐步援教青海师大期间写下的诗句。他说:“我热爱艺术,更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把最好的学术经验带过去”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前往青海师大的支教路上,与李学清、徐步同行的还有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师陈战国、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师田先华。

在青海师大,陈战国承担的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谈到为什么报名支教,他直言:“想发挥余热,把最好的学术经验带给受援学校和学生!”在陈战国的课堂上,总是不乏提问的学生。他说,“我最欣赏的是当地孩子们身上好学的特质,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给学生讲课之余,陈战国把大量的精力也用在了帮扶青年教师身上。在他看来,自己的支教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年,只有把受援学校的青年老师带好,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变“输血”为“造血”,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在陈战国帮扶的青年教师中,还有一批陕西师大的校友。他们怀揣“西部红烛”之梦,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西部的教育事业,如今个个都是教学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已近古稀之年的田先华是我校第二批银龄教师支教团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他于今年春季抵达青海师大生命科学学院,负责生物相关课程教学。他谈到,“银龄计划为退而不休、‘年轻的’老同志提供了继续发挥作用的平台,未来我还会动员周围的银龄师友们一起去。”

点点星光,汇成时代的星河。支教是一种奉献,更是一场接力。银龄教师的支教故事还在继续,希望的火种还在传递……

(本文原载于《陕西师大报》665期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