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1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在家乡读书的日子

作者:李学清

2023-03-14 01:01:23

1969年秋,我在我们村办的初中班读书。一个村子办初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可想而知。那时候,学校不仅师资薄弱,教材供应也非常紧张,学生听课主要凭抄写和记忆。


我当时心想,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要考上大学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就是在那年秋天,我偶然读到了杨逸麟的连环画——《青春之歌》。那浓墨重彩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我。后来我又想办法弄到了小说《青春之歌》,杨沫的文字功力和写作水平真是令我陶醉,直到现在我仍能背下书中一些精彩的描写和动人的场面。


“不管是大海风平浪静,美得像瑰丽的锦缎,还是波浪滔天,咆哮得像凶猛的野兽,她都整日坐在一块浸着海水的巨大岩石上,挨着大海,像挨着亲爱的母亲。这时她忧郁的眼睛长久不动地凝视着海水,有时她会突然地垂下头来低低地喊一声‘妈妈’。”


这是多么美丽而感人的描写啊!大学生丰富的生活和勤奋上进的感人事迹令我久久难以平静。正是在此期间,我发誓无论再苦再难,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


自从下定了上大学的决心,我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学习计划。那时我的数学学习成绩很差。第一次考试,数学得了45分;第二次考试,数学得了15分。我就决定把学好数学作为落实计划的第一步。没有教材,我就借老师的教材,晚上回家抄写,第二天上课用。有时周末我就整整抄上两天教材。彼时,我们班的赵答昌同学有一本数学参考书,是许纯舫编的《平面几何学习指导》,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就借来看。那里面深奥难懂的题目让我望而却步,但我还是阅读和试做了其中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一部分习题。后来到学习代数部分,又是赵答昌同学的一本《初中代数升学复习题解》,不失时机地帮助了我。这本书并不难懂,我几乎做完了其中的大部分试题。特别是因式分解,我做得相当熟练。有一次,班上一位同学拿来了城关中学小学升初中的一套数学题,我很快就做出来了,老师和赵答昌同学都很吃惊。我的数学水平就这样慢慢地提升上来了。


现在,我们都赶上好时代了,需要什么书就能买到什么书,书多得看也看不完。就像一个人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吃也吃不完一样——不是没食欲,而是自己不争气,没能力吃。我现在看书就有这样的困扰,一是闲事烦扰多,二是精力吃不消。这反倒让我想到高中毕业后在农村的艰苦岁月。


那时候,一年四季都在田野劳动,粗茶淡饭不消说,穿戴不好也不消说,最大的烦恼是没有时间看书,抑或说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口袋里若是有几毛钱,就急匆匆地走上十里路,到了县城强忍着饥饿不进饭馆和商店,一口气直奔新华书店。因为那时店里好书不多,一眼就能看到自己要买什么书。买了书就盼下雨,在下雨天,我常常会窝在被窝里看一整天书。屋外雨声淅沥沥,秋风萧瑟瑟,屋内一人静悄悄,掩书思索……我想起了高尔基的名言——“我读书的时候,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试想,人类最大的幸福也莫过如此吧!


在那个年代,我只要看到书店里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类书籍,只要适合自己看,就一定要买下。因为这样的书籍平时是很少见的。但有时难免囊中羞涩,就想尽一切办法先弄到买书的钱。例如帮助生产队卖菜,就可拿到补贴三毛钱等等。记得有一次从普华街卖菜回来,正赶上家里人在自留地里拉犁种包谷。于是不得不下地去帮忙拉犁,但心里老惦记着书店里的书,担心我要买的书被卖完了,于是刚拉完犁就饿着肚子跑到县里买回了书。


平日里,农村午饭前后“下晌”(也就是热天午后休息),也是看书的好时间,我常常在这样的时间读书做习题,做完后还要抄写得工工整整,并在后面写上“定价:一毛钱”,以显示我用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那时农村青年都在想着法子走出去,我自知家境不算富裕,没这个希望,就用看书打发时光,倒也自得其乐。


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针对农村知识青年学习的《青年自学丛书》,这对于当时缺少阅读资料的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和及时的。


这套丛书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门类比较齐全。直到1975年,也就是我高中毕业回乡之后的大约一年半时间,我才在县新华书店看到了这套书的《几何》,随即就买了一本。不久之后又看到了这套丛书的《代数》,我又买了一本。以后,我又陆续在县新华书店买了《青年自学丛书》的《物理基础知识》(上、下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下册)、《社会发展史》等。我这里主要谈自己对数学和物理的学习。


在农闲时间,我首先阅读我买的《几何》。这本书是将当时整个中学阶段的几何内容糅合在一起来讲的,但它的起点要略高于当时发行的中学试用教材《数学》,有的内容甚至高于之前的中学数学水平,因此自学起来比较吃力。我将“老中学”数学教材的某些章节读完以后,才能看懂《青年自学丛书·几何》里的主要内容,因此它并不完全适宜于自学,但它的实践性较强。例如对于“测工件、测量河流宽度、山高”等内容的介绍较多。换言之,它并不适宜于诸如高考之类的系统知识学习。特别是这套书的《代数》,不知编者出于何故,竟将中学数学的“代数”部分与“三角函数”放在一起来讲,打乱了数学分科的逻辑体系,对自学(包括系统学习)更是不利。因此此书并没有流传多久。


再说说这套丛书的物理。这套丛书将物理分为上、下两册,统一定名为《物理基础知识》。和数学教材一样,这套书的物理水平也略高于当时中学物理的知识水平,但物理编写得比较成功,原因就在于此丛书的物理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特别紧密。物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同于数学,原因在于物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必须更注重于理论,特别是物理计算,这就必须依靠数学才能做到。例如在《物理基础知识》的上册里,怎样将掉到沟里的拖拉机用较小的力拉上来?青年用一根绳子将拖拉机与一棵大树连在一起,然后用另一根绳子系在大树和拖拉机的绳子之间进行拖拽,并画了力的分解分析图。再如分析力的均衡点,力的重心越过了这个均衡点物体就会倒下去等。这些都是中学物理的内容,但分析得独到细微,极利于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特别是它将力学和热学结合得十分巧妙,对综合知识的应用极其有利。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年自学丛书》的《物理基础知识》(下),这本厚厚的书,其内容本身就会厚重。当然,它也比较难以自学,但我还是鼓起勇气阅读了它的大部分内容。书里一开始讲的就是“简谐振动”,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中学只听说过,但没有详细学过。《青年自学丛书》将“简谐振动”写得十分详细,这可能是为学电磁感应及交流电做准备的,但也用了一定量的数学知识,并配有美丽的插图。这些数学知识,将中学的数学内容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使我对物理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数学,特别是数学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从此我便爱上了物理学,它成为我一生最美的追求。虽然后来我没有从事物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但我的教学、科研能力等都主要得益于物理学的学习。特别是《物理基础知识》里的电磁学内容,讲得十分严密和细致,使我受益匪浅。比如说一个带电铁棒在闭合磁框上的滑动,基本上就是1978年全国统考的物理试题,这道大题我基本拿了满分。还有一道题是一颗飞行的子弹打落放在一定高度桌子上的木块,求木块落下后子弹在木块里的温度,我也基本拿了满分。这些都得益于《青年自学丛书》的《物理基础知识》。


高中毕业后的六年农村生活,我一直喜欢阅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写的这套《青年自学丛书》。这套书在困境中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勇气。直到现在我仍然保存着这套书中的一些分册。在我的脑海里,永远留存着书中那些“深奥”的内容和精密美丽的插图。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