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视角分享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开拓了眼界,也更加深刻体悟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才能不被浮云遮眼,才能行稳致远。”在“星火”班读书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赵梓涵说。
读红色经典,传时代新声。连日来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团委面向全校青年学生招募组建了大学生马列理论读书社“星火”读书班。通过原原本本学报告、章节同步读经典、火花研学互启发、导师答疑解困惑,读书班成员边学习边思考、边领悟边消化,持续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坚持学思践悟,在学习中培根铸魂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学校开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网站,成立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开展“党委书记与青年学子共话成长”半月谈系列活动,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作宣讲报告,全体校领导走进学院和党政职能部门进行宣讲,各单位各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展开宣讲,持续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立志做新时代的“四有”好青年,陕师青年应该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高级中学的讲台上,我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王晶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应该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站稳支教三尺讲台,为西部基础教育奉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选拔20名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在专业教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尽锐出战,以学习微课堂的形式面向全校青年学子推出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新思想指引新征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和“青年强,则国家强”等4类课程。“生逢伟大的时代,我们青年人应该对日渐繁荣昌盛的祖国充满自信,有责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宣讲团骨干于悦铿锵地说。
学生自学、专家领学、交流促学、阵地引学,分享式交流、沉浸式讲述、融媒体展示……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我校“红石榴”班开得红红火火。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石榴红”文化育人工程,学校组织“红石榴”班各民族学生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石榴”班学生、民族教育学院2022级预科生摆羽蒙在学习体会中深情写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坚守主责主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振奋人心。学校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唯师范之名不改、唯师范之志不移、唯师范之责不变,始终秉持教育报国初心,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是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和一路支持帮助我的老师,让我圆了大学之梦。家乡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孩子,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2021最美教师”张莎莎2008年被我校录取为公费师范生,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舒适圈”,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在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中学任教。
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从省市重点学校到偏远基层学校,处处都活跃着张莎莎这样的陕西师大毕业生的身影。我校建校以来累计为西部基础教育培养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200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了25967名优秀公费师范毕业生,占比位居部属师大第一,其中70%以上在西部地区就业从教。
2022年,我校启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扩大“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招生规模至650人,招生数量全国排名第一。“学校为优师计划师范生设置了乡土教育专题等课程,这对于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了解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以及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乡村教育理论与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我校教务处处长郭建中谈到。
“奠基民族复兴伟业,托举教育强国梦想,高扬红烛报国精神……”2020年12月5日,由我校牵头的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宣告正式成立。会上宣读的《西部教师教育振兴宣言》,庄严宣示了一所师范大学在西部教师教育振兴中的责任担当。
作为牵头高校,我校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响应教育部协同提质计划,于2021年11月与陕西省教育厅共建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全力为陕西和西部培养高层次教师人才提供支撑。
2022年11月,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初级中学教师蔡李娜,作为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首届教育博士生回到母校开启求学生涯:“我是陕西师大的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11年毕业时我选择回乡投身中学英语教学。2012年,重新回到师大校园,攻读教育硕士。现在,再次回炉深造,内心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聚焦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将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使命自觉,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为中西部地区培养输送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四有’好老师,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贡献。”校长游旭群说。
心怀“国之大者”,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踔厉奋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校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心怀“国之大者”,勇担强国使命,传承弘扬“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对标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师范大学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的发展思路。学校不断明晰学科发展的格局和布局,立足“建设什么样的一流学科、如何建设一流学科”这一发展主题,确立了“四维驱动”的学科新布局和发展新思路,不断推动学校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
“我这一辈子就研究《史记》了。”2022年,由我校文学院张新科教授领衔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从读大学起,一部《史记》便伴随着他。从教治学三十余载,张新科将一生与《史记》紧紧连接在一起,只为“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第一线”的慨诺。
冬去春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风光正好,在这里种植的大片白及长势喜人。11年前,我校王喆之教授带领的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把白及这棵“金草药”带到景谷,修通了当地百姓的“致富路”。近30年来团队足迹遍布陕甘宁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及云贵川等地区,帮助30余家企业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选育中药材新品系14个,制定规范化种植技术36项,培训药农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超200万亩,抚育野生药材50余万亩,年经济效益突破20亿元。
一路向北,圣地延安惠风和畅,草木蔓发。被称为文物“医生”的我校李玉虎教授,正在带领团队修复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多年来,从故宫古建筑群,到西汉彩绘兵马俑,李玉虎教授团队刻苦攻关,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长期未获解决的瓶颈性、国际性难题,屡获重大突破,让处于濒危状态的珍贵档案、文物“起死回生”。
“作为地处祖国西部的师范大学,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国家战略与办学治校的切入点和着重点,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培养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党委书记李忠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