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天色未明,乡道蜿蜒,路灯洒下昏黄的光,丁飞一次次出发,踽踽踏上求学路。沿着这条路,从儿时走到少年时。2021年,她走出家乡,考取了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来到陕西师范大学。
初心映照,赴漫漫前路
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办学78年来,唯师范之名不改、唯师范之志不移、唯师范之责不变,始终坚持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不动摇,为西部基础教育培养各类毕业生30多万人。
近年来,除了国家公费师范生,陕师大还招收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红烛计划(高校专项)、国家专项计划、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等各类师范学生。今年,学校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招生比例,面向22个中西部省份招收650人,全国排名第一。“优师计划”师范生毕业后,都将精准回到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投身基础教育。
“我家在农村,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我的初高中都是在外地读的。”上初中的时候,丁飞每周末回一次家,往返都要坐两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到终点站,再转乘公交车。“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条河,以前没修桥的时候,大家都是光脚淌过河,夏天遇到下大雨,河水能淹到人的上半身。”回忆起求学之路的艰辛,丁飞满是心酸。
丁飞就读的高中是市里的一所扶贫类高中,学校将“为南部山区的每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位大学生”作为办学目标,举学校之力让教育更公平、更普及。“教育让我有机会走出来,我将来也要为家乡出一份力,发挥自己受教育的价值。”丁飞将自己视为幸运者,为自己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感到庆幸,但她更想将这份幸运继续传递下去。
甘肃平凉是外国语学院2021级“优师计划”师范生魏雨菡的家乡。“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带回来。我要把最先进教育理念带回西北,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去。”怀着心中热忱,填报高考志愿时,魏雨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方向。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人的梦想,更是为了家乡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陕师大在我们那儿的影响力很大,借着国家‘优师计划’的‘东风’,我如愿来到‘梦中情校’,实现我的教育梦想。”
再往西,是日照金山霞如锦的西藏。那是一片纯净的土地,草原上有藏族人民哼唱着古老的民谣,有成群的牛羊撒欢儿奔跑,还有从全国各地迢迢奔赴而来的定向西藏就业师范生们,播撒下闪亮的教育种子,悄然在柔软的泥土中生根发芽。
“教育之花定会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高原,开遍高原上的每一寸土地。”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校友张毅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和他一样的非西藏定向西藏就业师范生们的心声。
“张毅学长是全国第一批非西藏定向西藏就业师范生中的一员,他的事迹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蔡银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姑娘,定向西藏就业的选择最开始并没有获得父母的支持,但捱不过她的热爱与坚持,父母最终理解了她。
心怀理想,脚下有力量
投入陕师大的怀抱,体验学校为“小红烛”们“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师范生的认同感、获得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
学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等特色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开设“人文科学导论”等通识核心课程,增设“教学基本功训练”“德育与班级管理”等教学能力训练课程,着力提升师范生们的专业核心素养;建设教育博物馆、“红烛”校史馆,举行“师范生师德活动月”,举办“西部红烛”师德讲坛、“师表”讲堂,充分发挥“西部红烛”感召作用;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开设“必读书目阅读”“劳动教育”“艺术实践”等实践课程,引导师范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提升综合素养……着力培育站得住讲台的“四有”好老师,陕西师大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
“中西部乡土认知”“中西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专题”“中西部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是学校专门为“优师计划”师范生增设的课程,反响热烈。“‘中西部乡土认知’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数学与统计学院2021级“优师计划”师范生马瑞斌回忆。课上,老师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自西周以来2000多年农村教育的形成、发展,以及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马瑞斌惊讶地发现,原来好的乡村学校并不在于拥有多少间先进的教室,而是要看它能够吸引多少真正热爱乡村、热爱教育的好老师。“教师资源的不对等,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大困境。我一下就明白了自己坐在大学教室里上课的意义。”马瑞斌尽己所能改变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现状的心情更加迫切。
丁飞直言,在上课时,看着台上的老师们,亦会让她畅想未来的自己。“大一教过我的刘生良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他平日里和蔼可亲,在教学上却是‘严格派’。”学古代文学不背作品哪行?在刘老师的严要求下,丁飞常常抱着作品集找个安静的地方一坐就是一下午。她在与老师的磨合中“痛并快乐着”,也在自己心中丰富了对好老师的定义。
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师范生们也在师大迎来了自己的“初舞台”。文学院2021级“红烛计划”高校专项师范生王誉燕的基础写作课老师刘国欣每节课都会给定主题,让学生们在讲台上畅所欲言。“就算我们讲得有些枯燥,刘老师也会从中挖掘出闪光点,每回上完她的课都感受到被鼓励被肯定的力量。”渐渐地,王誉燕学会了抛开紧张和尴尬,真正开始享受课堂,期待表达与分享。从被动接受到大方展示,王誉燕在一次次历练中找到了发光的自己。
马瑞斌将讲台视作自己未来的领地、表演的舞台。为了站得住讲台,空闲时,他会与好友相约在空教室模拟上课。抓语速、练板书、抠字眼,你一言我一语中,一堂堂有模有样的微课被打磨出来,“胆量是练出来的,同学都说现在我站上讲台时脊背挺得更直了。”
假期回到老家,马瑞斌还给社区的孩子们义务充当起小老师。“补习完之后,偶尔会有学生过来给我们一颗糖,说上一句谢谢,那种滋味很奇妙。”他也借此机会认识了很多同龄的志愿者,“大家会一起讨论题目,氛围很好。”付出与收获中,马瑞斌不断确信,这就是自己以后想做的事。
憧憬未来,燃“红烛”之光
今年九月,第38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温暖了陕师大每一位师范生。“小红烛”们热烈讨论,一束束火苗燃得更旺了。
“我们是国家第一批‘优师计划’师范生,很多人对‘优师计划’并不了解”,对于丁飞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是一种肯定和支持,是自己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的底气和勇气。丁飞通过教育一步一步走出家乡,她是教育的受益者,深知还有许多孩子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即使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环境,但学习是公平的,努力不会白费。”未来,她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的孩子走得更远。
马瑞斌从回信中汲取了前进的无限力量,“学成之后,去教更多的孩子,散发光与热,将中国教育的火炬传递下去。” 如今的家乡,也都有了新的面貌,教育资源、教育设施不断改善,足有一番天地让“小红烛”们施展抱负、大有所为。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四有”好老师,魏雨菡深有感触,“这是成为一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虽然说起来简单,想要做好必须付出日复一日的努力。”
“来到师大,我才真正感到‘西部红烛’不是抽象的形象和空洞的宣言,而是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王誉燕将“红烛”二字放在心上,践行着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内涵,“虽然很多人更愿意去发达的地区发展,但总要有人回到家乡、奉献西部,我认为我的选择有意义!我会努力做好现在该做的事,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
夜晚台灯下,蔡银露正低头练习书法,一笔一划间,纸上的字迹越来越工整流畅;课堂上,还未平复的紧张夹杂着欣喜,丁飞背完《离骚》,在老师的赞许声中坐下,感觉到自己正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无人的教室里,马瑞斌手执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笔直的辅助线,正为教师技能大赛全力以赴地准备着……
尽管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尽相同,“优师计划”师范生、“红烛计划”师范生、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师范生,他们都捧起自己真挚的初心,怀揣着同样闪光的教师梦来到陕西师大,正在教育报国、建设西部的漫漫长路上扎根生长、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