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00期 二十四版 本期共36版

查看往期

【国际交流篇】共绘“一带一路”同心圆——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创国际化办学新局面

作者:

2024-10-10 18:47:29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学校事业发展,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不断开创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新局面,为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陕师力量。

制定战略规划,优化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学校积极拓展全球合作布局,扩大“朋友圈”,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匈牙利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各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搭建广阔平台。

我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续签合作备忘录

明确战略目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并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提升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

强化组织领导。学校以“高端引领、整体推进、提质增效”为导向,以“完善格局、重点突破”为目标,强化“大外事”观念,统筹协调国际及港澳台交流,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外事统筹牵头、各单位深化落实”的工作机制。

聚焦重点突破。学校将巩固和开拓相结合,兼顾规模和质量,强优势、补短板、破瓶颈,积极“走出去”探寻机会,主动“引进来”激发活力,着力营造国际化氛围,持续提升对外交流合作能力。

围绕国家战略,打造“一带一路”教育交流新高地

地处“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前沿,学校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和人文社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2013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阿富汗时任总统卡尔扎伊的见证下,学校与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学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的开启。

我校首倡牵头成立“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丝绸之路图书档案出版联盟”

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战略布局。为全面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校先后实施“1311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工程”和“一带一路”驼铃计划,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等方面全面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首倡三个联盟,打造教育共同体。2017年,学校首倡牵头成立“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目前已有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3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入。依托“丝绸之路”三个联盟,学校策划实施“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活动,举行“一带一路”教师教育论坛,举办“一带一路”研究成果展等。

立足教师教育,彰显学校特色。学校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持续深化与共建国家高校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合作开展教师教育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依托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举办“一带一路”教育与人文交流国际高端论坛、“一带一路”中俄教师教育高端论坛、“一带一路”教师教育论坛等教师教育相关国际会议。

推进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学校积极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平台,在撒马尔罕国立大学设立“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海外工作站”,建立“海外中文实习基地”,开设“中文书架”,捐赠书籍及书画作品2000余册,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设立“中文图书角”。举办“丝绸之路”体育艺术节之“丝路杯”大学生足球邀请赛、“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师生艺术展暨艺术教育论坛”,多次组团赴蒙古、泰国等国家进行巡演。组建俄语、英语及“一带一路”小语种3个翻译出版基地,与20余个国家、50余家出版机构合作,输出版权40余种,涉及12个语种。

我校举办“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带一路”教师教育论坛

我校师生参加中国一中亚峰会文艺演出

聚焦国际教育,提升国际影响。十年来,学校围绕学科建设,招收来自百余个共建国家的3000余名国际学生来校学习。以“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和校际合作为载体加强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合作开设学校首个2+2国际学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匈牙利塞格德大学合作开设首个“国际学生暑期学校”。

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智力支撑。十年来,学校围绕“一带一路”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圆桌论坛20余次,搭建了集政、产、学、研、用一体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围绕“一带一路”出版著作140余部,发表论文540余篇,产出各类咨政报告120余篇,14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

完善体系建设,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搭建平台,扩大派出规模。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每年推出各类长短期学生出国(境)项目百余个,包含国家公派、校际交换、海外名校访学、双学位联合培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国际组织实习、教育实习、卓越教师海外研学、文化研习等。近十年,学校已选派3000余名学生赴50余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

聚焦重点,提高项目质量。学校聚焦国家发展所需专业人才,连续在“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赴俄乌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俄政府奖学金项目”“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屡获突破。

创新形式,加强过程培养。学校先后实施“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分别组建新青年班、基地实验班,连续十多年开设国际暑期学校,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搭建交流桥梁,激发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新活力

建设海外孔子学院,让中国走向世界。学校分别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北佛罗里达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组织演出团赴美巡演,选派专家学者赴美开展历史文化交流及学术讲座,选派优秀教师前往美国助阵亚大孔院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暨春节晚会、中秋晚会等演出,连续四年接待两所孔院组织的美国教育工作者访华团、美国大学生访华团逾百人次。

承办语言文化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学校连续多年承办“汉语桥”中学生夏令营、秋令营活动,接待来自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师生近300人次来校交流。多次承办“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吸引数千名海外汉学家和海外华文教师参与,助力推动世界汉学和中国学研究。

发挥专业优势,选派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学校充分发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优势,连续十余年持续不间断派出累计254名国际中文教育等专业学生前往世界35个国家开展中文教学,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新发展

学校自1965年起开始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是我国最早接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的高校之一,至今已培养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逾万名。

以语言为桥,培养海外本土中文教师。学校建有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承担多项国家培训任务,编写教材,开展研究,弘扬中华文化。开设各类汉语培训项目,为中文在海外的生根开花储备了人才。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十余年来已为近千名汉语学习者提供考试便利。

以特色为基,着力打造“留学陕师大”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组织国际学生参加教育实践、文化体验、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参加“汉语桥”、中文才艺大赛、中文演讲比赛等;入选202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微课程与实践基地名单,向来华留学生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引导留学生“读懂中国,知行合一”。

以高层次为目标,提高培养质量。学校的留学生覆盖本、硕、博培养层次,以培养硕博研究生为主,亦招收优秀博士后。学校始终注重培养质量,把好“入门”关和“培养”关,不断规范和完善“招、教、管、育”一体化工作。近年来在“中国政府奖学金”“一带一路奖学金”“中亚五国留学生培养计划”等申报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构建起“部、省、市、校”奖学金体系,规范了奖学金管理。

加强高端引领,激活引进海外智力工作新动能

加强培育和孵化,高质量实施外专项目。学校始终坚持对标外专项目的要求和标准,对接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对话。近十余年成功申报并执行了57批次外专项目,涵盖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园行、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外国青年人才计划等十余个类别,涉及语言文化发展、战略科技发展、社会与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

以高端为引领,建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我校坚持“高端引领、提升质量”,以高层次外专项目带动高水平科研创新,助推学科建设发展。目前已建立以文学、教育学、化学、材料科学等优势和重点学科为支撑的4个国家级引智基地,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领域3个省级引智基地。

聘请高水平外籍教师,提高在地国际化程度。学校长年聘请外籍教师授课,覆盖专业面越来越广,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国际化程度。连续十余年开设“国际暑期学校”,累计邀请100余位专家,开设百余门英文授课课程,受益学生近万名。近十年来累计邀请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授课、讲学、合作科研、学术研讨等。

培育家国情怀,推动港澳台融合发展新阶段

以校院两级为依托,巩固合作基础。学校已与港澳台地区的12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协议,并开展诸多务实合作交流。通过校际合作选派近500名学生赴港澳台地区高校交换学习、访学研修、教育实习等。通过院级合作不断加深学者间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合作科研等,逐步形成稳固的基础。

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加强交流融合。学校连续多年承办“两岸四地青年踏寻孔子行脚”、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等活动,实施包括对台交流项目、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项目、港澳内地师生交流计划等教育部各类专项40余个。近十年,通过各级各类项目,累计邀请接待700余名港澳台地区高校师生来校交流。

以人才培养为首要,提升港澳台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坚持“保证质量、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用关心关爱温暖港澳台学生。做好入学教育、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增强港澳台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文化归属感,涵养家国情怀。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中华文化大赛、两岸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屡获佳绩。

优化外事管理,提升高质量服务保障新效能

因公出国(境)规模增长。“十三五”以来,根据学校国际化发展需要,先后派出各级各类团组1200余批次、2100余人次因公出国(境)执行国际会议、访问交流、合作研究、比赛、研修等任务。通过积极主动走出去,拓展了学校国际化布局,开阔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国际交流能力。

国际会议扩大影响。十三五以来,成功报批并举办110余个国际会议,涉及20多个专业领域,产出重要学术成果,提高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我校国际学术交流的繁荣发展。

外宾接待架起桥梁。“十三五”以来接待30余个国家1000余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论坛、参观访问、合作交流、教学科研、工作会晤等,为推进我校学术交流与科研进步、加深国际交流与沟通融合,为学校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我校将持续突出国际化工作特色,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