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00期 二十二版 本期共36版

查看往期

【社会服务篇】构建“1+2+X”工作模式 书写陕师大教育帮扶时代担当

作者:

2024-10-10 18:45:03

构建“1+2+X”工作模式  书写陕师大教育帮扶时代担当

陕西师范大学以自身科教优势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在承担滇西专项帮扶任务的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双百工程”结对帮扶任务的岚皋县统筹谋划、精准施策,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基础教育帮扶为龙头,以产业和文化旅游帮扶为两翼,以消费帮扶、学生志愿活动等为补充的“1+2+X”帮扶新路,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以“标本兼治、双向交流”为主要特色、以培育内驱力为重点的教育帮扶“景谷模式”,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和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不断书写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牢固树立“1”面教育旗帜

学校聚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一条主线,与景谷县签订教育脱贫发展框架协议,相继选派附属中学郭胜、王中仁赴当地挂职,全面统筹附属中学、幼儿园及合作办学单位的成功办学经验和名校品牌资源,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办“景谷班”、名师送教援培、专项帮扶网络培训、大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退休教师扎根帮扶、“浸入式”跟岗实践研修、选派研究生支教团等举措,带动全县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稳固增强,累计培训教师、基层党政干部及脱贫攻坚“四支队伍”11000余人次。直接投入和拉动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以“陕西师范大学红烛励学基金”、偏远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校园图书室建设和文化提升、中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建设等实体项目为景谷县基础教育综合提升筑牢长远发展根基。

我校捐赠景谷图书资金暨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景谷县在2019—2023年连续五年高考中连获历史佳绩,一本上线人数实现连续五年连增连长,从个位数提升至115人,景谷一中从倒数跃升到普洱市10个县区中的前列,成为了教育帮扶的典型样板。学校教育帮扶景谷县典型案例《弘扬“西部红烛精神”,擎起云南景谷教育帮扶一面旗》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高校扶贫优秀案例选编》和《中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100》。教育部第五、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郭胜还荣获“云南省2019年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工作者;学校申报的“以‘西部红烛精神’驱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帮扶‘景谷经验模式’走向西部的纵深和宽广”获得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培育项目立项。

陕西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揭牌

在岚皋县,学校大力实施山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组合拳”,形成《岚皋县基础教育调研报告》。先后与县委县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联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搭建合作平台。利用国培、省培计划等,培训中小幼校园长、骨干教师、乡镇中青年党政干部、非遗匠人4000余人次,夯实队伍根基。组织在校大学生、留学生在当地开展顶岗实习、暑期支教、寒假云支教、脱贫调研、政策宣讲、文艺汇演、课程实践、国情教育等社会活动,强化育人效果。安排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幼儿园、合作办学学校与岚皋县基础教育学校结对共建,突出辐射作用。援建现代化录播教室和红烛微机室,拉动投入40余万元设立助学项目,捐赠超过100万元的教育资源,助力学子成才。

我校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

不断助燃“2”个产业引擎

赋能景谷产业发展

2012年起,学校根据景谷县亚热带气候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与景谷县签订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框架协议》,选派时任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鹏在滇西挂职4年,大力构建“合作协议+挂职干部+科研平台”三重保障体系,在以景谷县为代表的滇西边境山区帮助老百姓和当地企业开展珍稀濒危药材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及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开发,建成滇黄精降血糖产品、滇黄精茶饮、白及药妆和中药材饮片等多条生产线,实现了从“中药方”治穷病到“中药田”稳增收,再到“中药品”延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学校先后在普洱建成云南省科技专家服务站1个、普洱市专家工作站1个,在工作站的建设过程中培养了博士、硕士50余名;依托当地企业获批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青年人才、高层次产业人才各1个。截至2023年底,学校指导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昆明等地的合作社和企业建立珍稀濒危药材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药材示范种植基地6个,规模达一万余亩,年均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一千余亩,带动周边千余户群众通过种植中药材2万余亩,种植产业规模效益约十二亿元。帮扶的企业利用学校研发的种子直播技术在普通塑料大棚内开展兰科药材白及育苗,将原有的成苗率从30%提高到95%,亩产白及苗达到40-50万株,种苗成本由每亩35000元降低至1600元,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效益。

厚植岚皋文化根基

2017年以来,学校深入对接岚皋县“旅游富民、生态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岚皋县签订校县《文化旅游脱贫发展框架协议》,明确以“文史挖掘保护、文旅融合发展、文化研修培训、文学纪实创作、文艺歌舞编排、文创包装设计”为重点的文化帮扶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资源优势,形成“学科组团、专业报团”的文化帮扶工作格局,以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为基础搭建“校地党建联学基地”“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乡村振兴研究院”三个平台。实施一套“塑乡愁、写乡村、画乡景、唱乡音”的文化帮扶“组合拳”,产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乡愁馆、《岚皋历史文化丛书》、报告文学作品《化蛹成蝶》、岚皋民间传说动漫、乡村墙绘、原创地方歌舞等系列文化帮扶成果,助力岚皋旅游实现了由“请得进门”到“留得住人”的跨越式发展。

杨家院子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陕西省水利风景区,所在的天坪村和四季镇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和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学校对杨家院子的文化帮扶成效被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选入。

持续丰富“X”帮扶内涵

学校注重党建引领,通过组织专家开展理论联学、动员二级党委开展支部联建,促进党组织优势互补,推动党建和业务双融双促;面向发展实际需求,广泛动员二级单位,持续设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产出了像舞蹈《岚皋稻情》、歌曲《岚皋魔芋是个宝》、民族交响乐《汉江情》等一系列特色成果,多篇教育类调研报告得到当地政府相关单位采纳,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举办消费帮扶“新春行动”、“金秋行动”,推动以买代帮、以购代捐落地落实,通过工会采购、集中帮销、日常展销,购买岚皋县农产品超700万元,强化企业助农增收成效;募捐5.5万元援建二郎村便民桥2座,投入20万元向天坪村援建太阳能路灯90盏,通过实施健康帮扶、心理辅导、资助爱心超市、设立公益岗等项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景谷模式”的推广与实践

2020年11月,学校在承担“52个未脱贫摘帽县”教育援助任务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率先复制和推广“景谷模式”,相继对沿河县第三中学实施了教师及研究生“组团式”支教帮扶、“1+1”导师制跟岗实践研修、“陕西师范大学红烛励学基金”等教育帮扶项目。2021年高考,沿河县三中一本上线人数67人,比2020年增加了40人,全县理科前三名均出自于沿河县三中。学校4位支教教师韩谈判、居凯、韩涛、段伟被沿河县委县政府授予“教育帮扶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2年5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学校再次将“景谷模式”嫁接应用于承担托管帮扶任务的海南省昌江中学、甘肃省华池一中、陕西省延川中学3所县中,整合陕西师大附属中学、西安市曲江一中、陕西师大杨凌实验中学3所中学及大学部优质资源,按照“一对一”、“点对点”的工作结构促进学校之间资源互享、平台互助、措施互联,通过开展基础教育研究、教学骨干培训、学生教育实习、专家送培送教等措施,打好县中帮扶“组合拳”,形成帮扶工作形式及内容的“集聚效应”。两年来相继派遣49名教育硕士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组织6批72人次教师开展送培送教活动,接收三所县中8批195名教师来校跟岗交流,线上举办教研活动、德育活动100余场次,全程开放西安市思维型教学优质课、思维型说课观摩、班主任主题赛教、毕业年级主题教育等教学资源,帮助县中破解长远发展瓶颈、增强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文化育人内涵,促进双融双促、互利共赢。2023年和2024年高考,三所学校本科上线率均实现连增连长。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学院、学生“三学”优势,靶向帮扶地区实际需求,大力实施“教育提升工程”“人才振兴工程”“文化赋能工程”“产业延伸工程”“消费固稳工程”“山区点亮工程”,持续打造品牌亮点和特色项目,不断提升校内师生参与帮扶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获得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师大智慧和师大力量。


以青春之我,贡献伟大时代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在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

播撒爱的种子

学校聚焦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和提升实践育人成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为重点,发挥学校教师教育优势,构建了由“边境青少年交流成长营、教师教育专题培训、大手拉小手现场研学”组成的“1+1+1”实践交流体系,组织师生深入内蒙古、吉林、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6省(区)的14个边境县(旗)和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开展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交流实践活动,累计覆盖边境地区13000余名各族学生,辐射国门学校师生25000余人次。

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实践育人活动

学校运用数字技术,牵头研发“红烛苗圃智慧教育学堂”云端数字平台,组织实施百名学生党员结对百名边境国门学校学生专项实践活动,组织优秀学生党员与云南镇康、金平、河口,西藏米林,内蒙古乌拉特后旗5个边境县的国门学校小学生结成帮扶交流对子,在线上开展“云阅读”“云学习”“云游览”“云书信”等活动,共开展各项活动788场,线上服务时长1400余小时。

项目成果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4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获陕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项目开展情况受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报、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广泛报道。

中央电视台报道我校探索“云支教”新模式

在知识援助中

闪耀红烛之光

学校“知识援助行动”品牌项目25年风雨无阻,2万余名师大青年为全国多个省市地区的家庭困难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以及1.8万余名学生免费开展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亲情陪伴和关怀激励等关爱行动,累计服务超过20余万人次。“知识援助行动”被社会各界誉为“城市里的阳光工程”。

学校作为首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高校,自1999年起,26年来先后向青海循化、大通,宁夏西吉,山西灵丘,甘肃通渭、张家川,陕西镇安、山阳、佳县,重庆永川,云南景谷、元阳等地成功派出了26届350名志愿者,建立“接力服务、定期轮换”的长效工作机制,在祖国中西部地区的广袤土地上播撒知识火种,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形成“参加早、人数多、辐射广、影响大”等鲜明特点。学校多次荣获团中央、教育部“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等称号,研究生支教团荣获第十六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学校第20届研支团成员杨钰莹在支教地与学生共同读书学习

此外,师大青年的身影,还长期出现在科普展示、文艺展演、义务家教、赛会志愿者、理论宣讲、非遗传承等青春舞台上。他们风华正茂、斗志昂扬,在社会服务中书写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