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00期 十五版 本期共36版

查看往期

【人才培养篇】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壮丽航程中阔步前行

作者:

2024-10-10 18:30:07

坚守初心使命  迭代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1962年,学校出台《关于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的初步意见》。各教学单位据此制定了各专业的“三基”教学规划及实施办法,只有基础牢靠,才能根深叶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于1980年出台《关于当前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改革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育学生具有独立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后,每隔五年出台一次全校的本科教学改革指导性意见,对培养理念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对人才培养作出宏观性的引导。

纵观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本科教学改革历程,学校逐渐形成“厚德敦行,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文化。经过贯穿学分制(1980)、主副修制(1993)、“2+2”培养模式(2005)、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2007)、通识教育改革(2008)、大类招生培养(2016)、书院制(2019)、“人文科学试验班”和“理科试验班”学科交叉培养(2019)、国家优师专项计划(2021)、本硕博一体化培养(2022)、公费师范生本硕衔接培养(2024)等里程碑式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理念不断迭代更新,从上世纪90年代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到本世纪初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再到新时代全面确立为“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

党委书记李晓兵在开学典礼上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旨归是:革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实现本科教学“三个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从“评价学习成绩”向“评价综合能力”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随时随处学习的能力,筑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  持续优化本科专业体系

学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设置了教育系、政教系、历史系、地理系、中文系、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等8个师范教育系科,后又陆续增加生物系、体育系、外语系等系科,这些师范教育系科构成了学校本科教育的坚实基座。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陆续新建计算机科学系、电化教育系、心理学系和艺术系等,同时开设了一些社会急需的非师范专业。1985—1994年,又增设14个本科专业,16个系共设置30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师范教育为主体、非师范教育适度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向综合化发展迈进。

世纪之交,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0年开始加快了非师范专业开办的步伐,至2006年,本科专业总数达62个。2002—2006年,11个专业获批陕西省名牌专业。自2006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本科专业数一直动态稳定在70个左右,本科教育办学规模逐步升至目前的5000人,师范教育比例逐步升至60%以上,专业建设的重心放在了内涵建设和特色彰显上。

2009年学校实施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项目,设立师范专业建设项目20个、非师范专业建设项目33个。2007—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期间,学校1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2个专业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在2012—2014年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期间,11个特色优势专业被确立为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历经80年发展,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2个,覆盖10个学科门类,目前在招专业66个,师范类专业21个,基本形成了“以文、理、艺基础学科为主体,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要特色,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规模比较合理”的本科专业布局。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获批4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比在招专业60%,位居师范院校第4,省级建设点6个。21个师范类专业中18个为国家级建设点,1个为省级建设点。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历史学、体育教育、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教育技术学、音乐学等10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汉语言文学、化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5个专业通过第三级认证。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2个。

服务教育强国  深化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学校坚持以“四有”好老师为根本遵循,以教育家精神为内核引领,以“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为培养理念,构建起了“精神铸魂、专业筑基、素养培根、平台提质”的“四维一体”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国家公费教育师范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2007年起,学校响应国家公费师范教育计划,开始招收国家公费师范生。2015年起,以国家公费师范生为主体全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8年起,陆续在部分师范专业招收普通师范生。2019年起陆续与福建省莆田市、浙江海亮教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委托公费师范生。2021年起,响应国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开始招收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逐步形成了国家公费师范和国家优师计划为主体,普通师范和地方委培师范为补充的师范教育体系,构建起了“13(公费卓越班)+9(优师计划班)+N(普通师范班)”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其中,深入实施“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3个专业每届有420余名公费师范生入选“卓越教师实验班”,培养中坚持择优选拔,坚持“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坚持国际化培养。扎实实施“国家优师专项培养计划”,中学教育主干学科9个专业年度招生650人组建“优师班”,培养中强化德业双修,强化乡村认知,强化实践导向。

至2024年,师范生培养规模近3200人,占本科生规模近60%,居师范大学之首,国家公费教育师范生占师范生规模近90%,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国字号”优秀师资。

服务科教兴国  分类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世纪90年代,学校建设了中国语言文学和生物学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自2007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来,以此为载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07—2016年建设了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实验区,以及16个“创新实验班”。

2019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启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在原“创新实验班”基础上,升级组建校级创新班7个,覆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法治人才以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21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试点实施“人文科学试验班”和“理科试验班”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融合文史哲人文学科,组建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三个“人文科学试验班”。融合理科基础学科,组建了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物理学四个“理科试验班”。至此,构建起了“7(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7(校级创新班)+N(院级培育实验班)”的拔尖创新非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国家基地2.0和心理学省级基地2.0。本世纪以来,共建成8个国家级、省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拔尖创新非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在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学校确立“学科融合、模式创新、资源共享、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培养思路,聚焦学科融合,树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聚焦多元融合,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实行“1+3”培养,一年学科基础教育加三年宽口径专业教育;聚焦开放融通,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了全国第一所以学科命名的课程制书院“哲学书院”和全国首个中文拔尖基地专属课程制书院“立诚书院”。

(下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