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思政课的期末教学评价中,深圳技术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李宏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名学生写道:我本来是带着高数作业来的,以为是一堂“水”课,没想到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引经据典、针砭时弊,整堂课作业本都没打开。
“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思想是一种激发,对教师的投入也是一种激励。”近些年,李宏宇越来越能感受到,思政课排课在晚上、周末的边缘化现象被逐渐改变,思政课教师也有了越来越多参与科研立项、教学竞赛、提升培训等活动的机会。此外,思政课教学体系化也在不断强化,思政课的前后贯通性得以体现,特别是以新时代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为基础的学理性总结在不断完善。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注重用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直面学生思想困惑的教学设计与内容改革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话剧表演、红色微电影、思政脱口秀、虚拟现实体验……老师们为了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使出了浑身解数。
那如何才能讲好一堂“有趣”又“有用”的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趣味性”“生动性”与“理论性”“深度性”的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以人的思想为对象,而人的思想是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同时又是动态的,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这种实践活动的难度是很大的。”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力波认为,一堂好的思政课具备的特点,要以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依托来总结,这一问题是目前思政课建设研究方面的前沿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进行研究。
刘力波举例说,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来把握;教学效果方面,可以以“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重要论述为依据。
在李宏宇看来,当网络成为学习、娱乐、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手握传声筒的自媒体,能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争夺到学生的时间、触碰到学生的关注点,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考验。
“不过,做到理论和网络热点结合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吃透理论,还要做到既能通俗化又避免庸俗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李宏宇就曾多次尝试让学生成为思政课教学主体,带领学生拍摄微电影,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活动等。
在这个过程中,李宏宇发现,00后学生的家国情怀很深厚,是能够平视世界的一代,是被赋予更多责任的一代,是渴望发声、渴望快速成长的一代。当他们从被教育者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传播知识的主体,就完成了学习、融合、实践、传播、再实践的闭环,同时也会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年轻的大学生又期待怎样的思政课堂呢?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吴霜说,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之外,每个人都很期待前往革命遗址、相关纪念馆和展厅参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自主调研、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互动闯关”环节。
尽管思政课有了越来越多的教学形式和发展机会,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雷小苗觉得,依然面临着新困惑和新挑战:如何让学生既愿意听,又学有所获?随着思政课越来越被重视,她发现,有些思政课有理论深度、有严谨逻辑、有思想价值,但就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有些思政课形式多样、趣味十足,同学们上课无比愉悦,但下课后毫无收获。
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处理好“趣味性”“生动性”与“理论性”“深度性”的平衡?在刘力波看来,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因为课堂教学效果好,教学片段在新媒体上得以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于思政课建设的关注和对思政课改革成果的认可。当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可以在认真、严谨的情况下,开发各种思政网络微课程,作为线下思政课堂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助力提升铸魂育人效果。
刘力波特别提到,“趣味性”“生动性”不是哗众取宠,“理论性”“深度性”不是脱离实际的枯燥灌输,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成长成才的实际,以及学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各门思政课本身的特点等各种变量来确定平衡的度,并体现对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规律的把握。
作为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李宏宇同样在思考——如何避免思政课“赢得满堂彩、到头一场空”。他觉得,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将理论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思政故事,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化语言讲述理论,不断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李宏宇说:“思政课教师也要努力成为学生精神生活世界的‘摆渡人’,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延伸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有现实关怀。”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段蕾认为,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不避争议,带着学生们分析错误观点,得出正确认识。思政课是讲道理的课程,真理应该愈辩愈明,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道理讲透、讲深、讲活”,要理直气壮去辨别错误思潮。她举例说,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满蒙非中国论”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扰。思政课教师就需要直面这个问题,引导同学们讨论,“满蒙非中国论”的发明者是谁?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些言论?这些言论都造成了什么影响?结合史实,学生们逐步讨论得出结论,日本近代炮制“满蒙非中华的理论”,是企图为侵略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提供理论依据,让学生认识这些错误思潮的本质。
段蕾认为,思政课讲授的基本立足点是——面向未来,带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不管是哪门思政课,都应该反映、激荡现实生活,都应该帮助同学们理解当下中国、当下世界以及未来的中国发展之路。具体到当下,就是要帮助同学们理解为何要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一方面,要在课上引入当下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有“在场感”;另一方面,还需要对案例在“古今中外”的坐标中纵横分析,体现深度性、学理性,让学生有思想的“点悟感”。
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李海林来说,自己喜欢的思政课,一定要有理、有料、有趣,最重要的是能关切青年大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让年轻人对社会中的人和事有立体、多层次的认识和态度。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上存在的“内卷”“躺平”等问题,而不是被网络上的两极化讨论所影响;在就业问题上,则希望听到关于青年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应对之道,以及未来应当努力的方向。
“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同样被雷小苗看作是衡量一堂“精彩”思政课的重要指标。在她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教育”的一般性和“思政”的特殊性。“教育”的一般性,要求一堂课至少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是“增进知识”,也可以是“提升能力”。一堂好的思政课,除了要满足以上两点外,还要兼具“价值引领”属性。“学生走进思政课堂,如果他对社会、对国家、对自我的认知有触动、有思考,那这个教学就是成功的,至少是有效果的。”
与此同时,思政课堂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对教师的学术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包容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如何用宽泛的知识面、睿智的思考力、开放的包容心让学生信服?回望这些年的教学经验,雷小苗觉得,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理论-现实”逻辑;授课时,注重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思想困惑”等现实问题出发,理论与现实充分交互,讲授与参与充分结合。
雷小苗说:“从课程伊始,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这堂课和自己是紧密相关的,学好思政课,能回答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困惑,能深化对社会问题、国家发展的看法。”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1月28日 04 版
报道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24-01/28/nw.D110000zgqnb_20240128_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