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链接: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3-11/15/content_631439.htm?div=-1
当下,在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不断上马之际,提升培训项目精准度的呼声也一直不断。现实中,无论教师培训的对象、需求、方式还是组织与评估,都或多或少存在模糊化、空泛粗放的问题。《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深化精准培训改革”,要求以教师精准培训助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
作为教师培训者,如何真正让精准培训在培训现场落地生根?日前,在由中国教育学会、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2023年年会上,聚焦“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训 促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这一主题,不少专家从不同维度呈现了许多经验与思考,我们特别撷取部分专家的观点,以回应“精准培训”的时代之问。
————————————————
1. 教师培训项目类型众多、方式多样,但指向应该只有一个——让教师真正愿意投入且有所收获,能否以相关案例说明,什么样培训才是“好的培训”?
◉回应者 张铁道 /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
张铁道:当我们谈教师培训的时候,不得不正视当下培训中许多问题:现行教师培训多以专家讲课、名师示范为主,缺乏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深度研修,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改进与后续支持。事实上,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自主实践与经验积累,更取决于教师之间的同行分享及教学实践知识建构。我认为,好的教师培训要顺应成人学习理念与方式,我们多年探索的就是应用团队研修理念与方法引导教师实现从“成功经验”到“实践知识”的升华,并借此为他们赋能。全程规划和推进这一过程的关键就是“聚焦、众筹、集优、共创、多赢”。
我以“创建”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的故事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创建”提升教师素养。
王能智是一个比较传奇的教师,之前名不见经传,但在2004年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他以《青年教师综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成果荣获唯一一项特等奖。作为教师,他认为学生的大脑是“火炬”,而教师应是点燃火炬的“火把”。他认为教师要获得能力发展,首先要给教师一个挑战性任务,带着教师一起去实施,让教师从中获得成功和自信,然后再给他一个更高层次的挑战性任务,不断循环向前发展。这样的教师发展观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将王能智的教育经验转化为促进青年教师的能力成长课程?我们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进行了一些探索。
我们组建了拥有30名成员的石景山区王能智青年教师工作室,并开展系列活动,围绕“王能智为人、为师、为学的特点是什么,造就王能智成就的因素是什么,王能智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等主题探究王能智的教育特点,探讨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与特点。
培训将教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最终将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了集体共识:王能智是一位思想睿智、学识渊博、谦虚好学、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真心成全他人的人;是一位长于理性思考、善于进行创造性实践的优秀教师;是一位视“教学工作、学生发展”为生命的教师;是一位敢于担当责任、甘为人梯、“点亮他人教育智慧”的资源型教师。
接着我们再分析王能智的教学特点,王能智认为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其中的教学原则就是“教为致用、学为发展”。他认为,最高的教学境界就是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一种“琢磨”的状态。
我们还分析了王能智怎样引导青年教师。当时有个青年教师叫侯小波,刚入职一年多就想参加全区的示范教学大赛。王能智知道后说,这样吧,我陪着你备课。连着备一次改一次,一共备了7次,到第8次的时候,侯小波在全区拿了奖。后来侯小波深有感触地说,王能智老师知道我需要什么,而且我需要的他都能给我,他让我体验成功、获得自信,然后敢于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后来总结归纳王能智引导青年教师的策略方式就是“了解需求—提供机会—提供方法—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主动学习”。
这次教师培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参加研讨交流,人人有思考,通过小组汇总、专家点评、集体汇总,最终使参训者实现了一种台阶式的迭代与升华。我想,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一种精准培训。
实际上这个培训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聚焦、众筹、集优、共创、多赢”。聚焦,即事先做好需求调研、主题选择、方案设计;众筹,即全员参与、集思广益、互为资源;集优,即通过加工提炼,让个体经验升华到团队共识;共创,即确定改进计划并后续实践跟进;多赢,包括带给参与者进步体验与成就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体现培训者(引导者)的专业价值等,最终让参与各方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2. 名师培养在优秀教师培养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如何针对这部分教师做好精准培养设计,真正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应者 李铁绳 /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院长
李铁绳:名师培养处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这座“金字塔”的“塔尖”,我们将中小学名师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培养造就一批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教师”。
以陕西为例,我们构建了“四层级四阶段 STEP (导师负责、团队培养、跟踪评价、专业发展)”名师培养模式。根据名师培养对象个体需求分析,我们将名师专业发展的进阶起点确定为省级骨干教师,将进阶终点确定为教育家型教师。名师培养对象在从省级骨干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由低到高划分了学习理解、实践改进、课堂创新、专业引领四个层级水平,促进名师专业成长进阶;名师培养持续两年,设置了理念重构、教学反思、学生发展、示范引领四个发展阶段,持续开展名师培养。
第一阶段水平是基于学习理解的理念重构,以理论素养提升与规划发展为研修主题,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名著导读研读、教育理念主题确立等形式,搭建深度研修平台,促进名师培养对象基于办学实践进行理论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重构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诊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每位名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第二阶段水平是基于实践转化的教学反思,以教学经验反思与课题研究为研修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办学经验总结反思、理念概念提取等形式,搭建思想引领平台,将教育理论中内隐部分显性化;通过课题研究、国内名校跟岗研修、名师工作室建设等,促进教育理论实践化,改进提升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阶段水平是基于课堂创新的学生发展,以教育理念凝练与实践创新为研修主题,通过课题研究、高峰论坛等形式,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凝练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实践理论化;通过海外交流研修、校本行动研究、数字化资源建设等形式,推进课堂创新,促进学生发展。
第四阶段水平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以成果总结交流与示范引领为研修主题,持续推进课堂创新实践,继续完善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素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行终期考核评估,完成结业工作。
在每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问题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统一与个性相结合,在集中研修期间设置相应课程模块、研修活动,产出研修成果;在返岗实践期间安排相应的研修任务,确保培养质量。
在培养方式上,我们主要采取经典著作阅读、专项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个性化指导、名师工作室建设、名师高端论坛、实施名师引领行动、数字化支持手段、凝练教育理念等9种方式,提升名师思想政治素养、师德师风、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
整体而言,在陕西省教学名师培养过程中,我们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借助于精准培养目标、精准课程设计、精准研修管理,激发名师培养对象的积极主动性。以课堂教学为本,强调教学创新能力;以素养提升为基,推动基础教育研究;以理论素养为要,注重教育理念凝练;以示范引领为重,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提升。强化了教师“学习力的积淀—科研力的突破—思想力的升华”这一专业学习服务体系,为教师的精准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3. 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赋能教师精准培训,让技术服务于教师培训的内容、方法与评价等多要素?
◉回应者 宋海英 /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中心主任、教授
宋海英:精准培训就是要使目标、活动、评价三个方面全过程精准。精准培训的实施要准确分析学员胜任岗位任务的关键能力,依据学习者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定制可见可评的培训目标和评估办法,为迁移应用而组织学习活动,开展诊断评价,依据诊断结果及时调整干预活动策略。
“技术赋能”可以通过技术作用于培训的全过程,使得培训组织管理效率更高和培训质量更优,为教师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培训。
以技术赋能培训目标精准定位为例,借助智能技术可以为培训目标设定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培训目标设定更加适切学习者最近发展区。包括构建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模型,诊断群体现有能力水平(群体画像),诊断个体认知缺陷(个体画像)分析学习者差异,基于精准需求制定适切的可见培训目标等。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技术赋能培训目标精准定位的核心是准确把握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平衡。
那么,技术如何赋能考核评价精准诊断?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设计评估证据证明学员达到了预期培训目标,比如在数据采集方面,借助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能够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性数据的伴随性采集,及时发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显性困境及潜在问题;在数据分析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现对学习者学习数据的自动分析挖掘,并自动生成相应的可视化图表及评价分析报告。同时,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多元化成为可能,智能技术代替培训者完成部分评价工作,减少培训者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工作量,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评价的设计与应用方面。数字技术应用还将推动评价方式走向自动化,并使评价结果应用走向精准化与科学化,比如在教学干预方面,智能技术能够帮助培训者实现对学习者基于评价结果的智能分层,为开展群体分层干预提供支持。
此外,研修活动是培训开展的核心内容,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学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资源支持、情境增强、过程监控、干预辅助等,助力培训者精准开展研修活动。以技术支持下的选择性学习为例,当下技术支持学员进行“五选”——可选择专家、选择研修伙伴,选择课程资源、选择评价任务、选择学习速度。赋予学员选择权,这是对学习者的尊重,是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提高培训针对性的前提。
4.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发布后,教师培训如何给教师相应的支撑,以应对新课标带来的变化?
◉回应者 朱立祥 / 教研网总编、中国教师研修网副总编
朱立祥:基础教育已经到了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时代的课程有什么特点?我认为有三点,一是确立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凸显了新课标的国家意志;二是坚持素养导向,强调“人的发展”;三是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内容更加综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更加强调学生自主,评价更加强调多元,同时提出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这样的要求在教师身上不会自动实现,怎么办?需要加强研训。
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研训要回应新课程带给教师的挑战。比如有教师认为,我是学科专业毕业的,现在要求跨学科教学,该怎么跨、往哪里跨?怎么开展大概念教学,怎么落实大概念教学,怎么基于真实情境开展教学,怎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怎么开展素养导向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一线教师面临的真实问题。我们认为,通过研训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教研的需求来自一线教师,作为培训者,首先要聚焦关键问题,确定研训的主题。所有培训项目在设计时都要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教师访谈,多种途径收集教师的问题。同时,收集问题之后一定要将其系列化、结构化。
比如,教师可能会提出许多碎片化问题——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传递学科大概念,如何让学生获得结构化的概念体系,什么样的主题和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实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业评价?这一系列问题看起来关联度不是特别强,但其实都可以归类为“如何设计并实施大单元教学”,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研训主题。
还有教师提出,有时候课堂上教师讲了许多遍但学生仍然不理解,有时候课堂上学生表面听明白了,但有变式练习的时候还是不会,学生对书本知识学会了,一旦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还是束手无策。怎么办?还有教师说孩子学得挺好,分数也挺高,但一遇到真实问题就没办法了,怎么办?这都是不断递进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聚焦在“如何开展学科实践教学”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下开展专题培训,就可能解决部分问题。
确立了研训主题之后,我们需要遵循活动理论设计研训活动,让教师学习真实发生。只有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参与进来,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学习。
同时需要注意,当下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教师不是个体在学习,一个区域的教师、教研组长甚至教研员在培训中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中,他们可能有不同的角色,各有任务分工,只有在设计活动中充分考虑这些要素,培训活动才能真正实现精准。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15日第13版 版名: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