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游旭群:涵养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时间:2023-11-13

师大新闻网讯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于2023年第20期刊登我校校长游旭群的署名文章“涵养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文章从“言为士则,陶冶德高为范的精神追求”“行为世范,锤炼知行合一的师德师风”“立德树人,坚定培根铸魂的强师使命”等三个方面,诠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所蕴藏的师德要求与师风底色。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r72K64Q4zKqqflsCo5Eig

全文如下:

涵养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游旭群

[摘 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诠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所蕴藏的师德要求与师风底色。高校要从精神追求、实践行动与责任伦理等层面出发,陶冶德高为范的精神追求,锤炼知行合一的师德师风,坚定培根铸魂的强师使命,涵养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永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活力。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

教育改革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以师德为先。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新时代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层面凝练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其中的一个层面,生动诠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所蕴藏的师德要求与师风底色。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意指某人的言行足以成为知识分子效法的准则以及世人的典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学生道德塑造者的角色身份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修身立德的道德楷模。教师唯有过了师德师风这第一道“质量关”,具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才能准确领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精髓,才有资格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立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的更高站位,有必要强化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精神追求、实践行动与责任伦理等层面出发,培育“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永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活力。

言为士则,陶冶德高为范的精神追求

新时代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的知识传播者,更是言为士则的道德引路人,应始终将师德师风根植于教育家精神追求之中。教师聚合奉献性、职业性、典范性于一身,在身份认知上已非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塑造者和道德发展的引领者。从教师的多元职业属性出发,教师职业的意义在于将立德树人、凝心铸魂的教育事业作为己任,更深层性地确立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高位道德追求。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德是树人之基,无德难以成人。教师最为重要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获得高质量的道德发展,能否在培根铸魂育新人的过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需要。对此,新时代教师应强化自身道德涵养和理想信念,树立以德为先、德高为范的价值遵循,始终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追求贯穿教师生命生长的全周期、全过程。

以德高为范的育师之道铸造师德之魂,是帮助新时代教师塑造高尚精神追求的重要前提。纵览教育发展历程,教师始终扮演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角色。教师承担着以高尚道德与崇高精神信念育化学生,为每个个体带来健全人格与美好生活的时代重任。为使美好品德能在师生传承的精神文脉中生根发芽、历久弥新,必须充分释放精神活力,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实现道德素养、知识、情感的深度融合,造就更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育家型教师。作为育人育师的主力军,师范院校是铸就教师正确道德追求与精神内核的轴心机构,更要求将道德引领内嵌于教师道德发展的整个阶段,培育一批又一批既有过硬专业素养、更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未来教师。这些教师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初心及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感召下,建立起以教育家为榜样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与道德观念。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学校以“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赋能教师发展。从诞生之日起,陕西师范大学所培养的一代代人民教师,不计个人得失、不惧艰难困苦,扎根基层、挥洒青春,形成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不仅体现了教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视为己任的道德情操,更是一批批教育家孜孜以求、躬耕不辍地修身立德的现实写照。这种精神深刻融入新时代教师德高为范的精神追求之中,是当代教师和未来教师应当创新培育和深度学习的。广大教师不能在缺乏灵魂的境遇中追求卓越,必须在内心中树立起自发自为的道德规范和标准,直击教师道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以“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能量锤炼自身的专业发展。

以充盈师爱的育德之心成就学生的成长,是新时代教师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内化于心的根本保障。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就要始终以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培育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教师要以热爱教育事业、用爱成就他人作为自我实现的最高道德境界,将学生的成长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大关切,让每个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对此,新时代教师应在坚守为师本分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将教育家精神所蕴藏的高远视野和高尚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世人为之效仿的道德典范。因此,在教育作为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社会契约中,教师不仅需要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要提升道德高度,形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道德追求。

行为世范,锤炼知行合一的师德师风

新时代教师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不能仅停留在观念认识和精神追求之中,更要在言传身教的实践历程和育人实践中加以升华。师德师风是教师深厚道德知识积淀和高尚精神气节的集中体现,既要在认识论层面嵌入教师的意识世界之中,更要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交往中持续培育和陶冶。教师道德发展伴随着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等多态性知识的生命生长,美好德性与高尚德行也浸润在教师治学育人的知识活动之中。新时代教师欲要成为将良好道德涵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家型教师,就需要在磨炼过硬的教学本领的过程中,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良好德行。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内核与师德师风在本质上是内在相通、高度契合的,指向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在方法论选择上,师德师风的培养要深入教师成长和师生交往的生活世界,将知识育人与实践育人相融合的德育理念融入实践,培育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道德情操和优良师风。因此,站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行为世范的“大先生”的时代基点,新时代教师仍需从榜样引领、实践培育、评价创新三个层面发力。

一是发挥行为世范的榜样作用,在生活世界中彰显教师职业道德。新时代教师既是精专于学科知识和知识育人的“经师”,更要融入人与社会交往实践的生活世界,成为用高尚道德感化人、用良好师风浸润人的“人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因而,更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以社会道德共同体的发展作为靶向目标,培养更多道德高尚、品行高洁、情怀深厚的“大先生”。同时,在师生交往的生活世界里,教师的言行举止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比如无私奉献、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基本道德原则应该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此外,新时代教师应该进入学生的生活情境与默会交往的善意空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交往活动中的言行触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践行以德为先的培育理念,在言传身教中磨砺道德教育素养。师德师风并不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而是要在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行动中得到彰显和阐发。新时代教师应结合软、硬学科的多态性特点,将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要通过自身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让学生看到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使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用美好德行将莘莘学子引向道德发展的殿堂。就教师培养而言,践行以德为先的培育理念依旧是高质量提升教师德育素养的必由之路。因此,师范院校可从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开发、道德实践基地建设、道德实践活动设计等方面入手,优化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培育体系,开发与教师道德发展相关的多元智能。

三是聚焦德业兼修的教师行动,在守正创新中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指挥棒”,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评价体系。政府、社会、学校等多元评价主体要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斗精神,持续优化评价体制机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评价。数字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呼唤教师颠覆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活动。为适应瞬息万变的“风险社会”,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数字化教师评价体系,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教师和师范生的育人实践进行动态监测跟踪,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其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利用数字技术的实时反馈功能,教师既能够对自身道德发展形成清晰认识,并在日后生活中加以改进,更能够通过网络化的虚拟空间获得多维度的道德体验和情感认知。另外,在评价中还要注重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和具体方式,以适应师德师风建设新情境带来的全新需要。

立德树人,坚定培根铸魂的强师使命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主体,其道德素养不仅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水平和能力,更决定着“树人”的方向和目标。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教师把握教育者履行教育责任与任务之根本规定性,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自立自省,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榜样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以外,制度规范教师道德素养是新时代教师涵养高尚品德的保障。师德规范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依据,制定符合专业特质并且具有操作性的师德规范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基本条件。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师德师风的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有效遏制了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但是教师不是无机的客体、被管理的对象,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内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的道德主体、伦理主体。外部制度制定的目的不是对教师加以控制打压和规训,而是为了给教师提供基本的秩序规范,保障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外在制度规范通过尊重和维护教师作为人的主体权利,尤其是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包括教学自主权、考核自主权、与科研相关的言论自由权,帮助教师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因此,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师制度规范应摒弃简单的管理主义思维,为教师创造空间实现自我超越。

以内在自省坚定培根铸魂,是新时代教师培养的题中之义。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种“内心法则”便是由内而生的道德自律。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提升教师道德自律的自觉性,使其在不断体察感悟和反省纠偏中实现对立德树人的内化感知,是新时代教师培养的根本内容。立德树人的道德自觉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授课、讲座和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贯穿师德榜样、标兵的宣传,不断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和职业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对立德树人要求的自觉坚守。同时,立德树人是师生道德共治的协同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好的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教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下也自然成了道德和品格高尚之人。为此,涵养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需要在教师培养的全过程中明确教师的使命担当,使其能肩负起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的时代责任和共同利益。

【作者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原载2023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