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世界读书日,大学生阅读又轮回为热门话题。大学生们的实际阅读情况是怎样的?他们阅读课外书多吗?他们会使用随处可见的书单吗?他们是无目的地享受阅读还是根据目标阅读?他们更喜欢电子书(泛指电子阅读)还是纸质书?记者采访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几位大学生,跟大家分享他们的读书情况。
大学生会使用各种书单吗?
——学生说:会。老师说:仅为参考。
在搜索引擎敲入“大学生读书”几个字,首先出来的是一排书单,大学必读的10本书、100本书,大学生该读哪些书……除了网络推荐,高校、专家也有阅读书单推荐给大学生。大学生会根据这些书单来阅读吗?
“我会经常看各种书单,因为大部分书单都有一个主题和脉络,方便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主要著作、其近期关注的主要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专业的李明炎说。李明炎平均每天读书一个半小时,上一本读完的书是三月底读完朱苏力《大国宪制》。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苏海津也会使用书单,苏海津说自己忙于专业学习,阅读课外书不多,上一本还是寒假重读《红楼梦》。“我会参考别人推荐的书单,特别是教学名师、业内专家开的书单,我觉得他们开的书单是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精华,对于指引方向很有帮助,特别是当我涉足新的领域时。”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万奇说:“书单是有用的,特别是自己信服的人开的。”王万奇上次读完的一本书是一年前陈先达的《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了老先生其他的书籍后,就继续找相关书籍找到的。”
刘瑾芮是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研究生,专业所需的阅读会根据老师的推荐去读,“例如针对我的毕业论文,我需要去阅读《资本论》,老师还推荐我读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脉络的书籍以及其他经济学相关的书籍。”专业之外的书则比较随意,“会根据当当网图书榜单、知乎推荐、豆瓣书评进行选择,这三个APP推荐的书大部分相似,我会挑选评分高的书来阅读。”刘瑾芮刚刚读完《人类简史》。
与大学生相比,老师们其实不建议学生过多看书单。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跃力说:“这些书单仅供参考,因为大学生的阅读首先应该是专业阅读,和一般大众的阅读不同,每个专业的学科都积累了非常多的经典书或者说不得不读的书,这些学科奠基之作是首先要读的。所以最可靠的还是专业教师推荐。”李老师观察自己身边有阅读习惯的大学生选书主要有三种方式:老师推荐,出于自己兴趣查到的书,流行的书和消遣的书。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建民说:“现在网络上各种好书评选和推荐活动的背后,往往有商家宣传的考虑,可以参考。我个人推荐给学生的书一般须满足两点:一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公认的经典作品。二是我本人曾认真读过,认为确有推荐的价值。”王建民觉得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不只是开出书单,而且要和学生一起读书,在阅读、思考、讨论的氛围中,使学生留下愉悦的读书体验,并主动去探索自己的阅读兴趣。
享受阅读还是提升自己?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有人觉得读书不要功利化,要去享受阅读的愉快,有人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特别是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所以阅读首先需要有一个目标。有趣的是,大学生们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他们虽然各自看法不同,但都觉得这二者并不矛盾。
“读书不一定要有目标,目的性太强,就容易被既有的目标所影响,限制自己读书的范围。喜欢一本书,拿起来读完就是了。”王万奇说,他一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选择阅读,这样可以确保自己阅读完一本书,而不会因为目标达到了而放弃,也不会因为目标没达到而抱怨。
“目标很重要,因为很多好书都是有一定厚度的,读完需要一些勇气和压力,单单凭借兴趣可能还不够,有一个目标能够更好地阅读。我个人选择书一般是出于有趣或认为书本身很重要。”李明炎说,功利化目标和阅读本身的愉快并不冲突。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讲,我认为提升自己、尽量的给自己做加法更重要一些。因为有的时候自己思考问题更具有高度、深度之后,自身的趣味、品位以及对于精神愉悦的观感可能就不一样了。一直在谷中可能难以体会山顶的风景。”李明炎说。
苏海津说:“目标不重要,我选书时讲究缘分,书名有意思、翻了几页被吸引、好友推荐,我都会读一读,这样的经历总会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关键在于阅读时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享受的还是被迫的,阅读的行为被自己所认可就行了。
刘瑾芮觉得对于短期读书来说,目标很重要,有目标才能有效率。但是对于长期读书来说,目标不是很重要,顺着兴趣去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刘瑾芮说,同学正在准备一个有关新四军研究的学术会议论文,分享感受,激发了自己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最近正在阅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阅读的过程本身是愉快的,当读的书多了,自己也会获得相应的提升。”刘瑾芮说。
李跃力说:“有目标自然会提高阅读的效率。但我认为,无论何时,无功利的阅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看闲书无疑是人生最难得的体验。当然,无功利的阅读也可能会转换成功利性的阅读,这甚至是很多大学者的学问之路,无功利的阅读激发出对某一问题的探求兴趣,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功利阅读,上穷碧落下黄泉,常常会产出一部学术精品。”
王建民说:“抛开实用性目的去读书,反而更容易发现自己该读哪些书,因为不设定具体目标,才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大学生要想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最好的办法是常去书店和图书馆。书中的世界,一部分是作者创造的,还有一部分是书和读者相遇时共同创造的。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刘平说:“有目标就有了压力,目标导向使得大家都很功利、浮躁。读书是一种奢侈的投资,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而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后果。”
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大学生更喜欢纸质书
令人惊讶的是,手机当道的时代,大学生们更喜欢纸质书。
李明炎习惯在纸质书上做笔记,觉得方便一些。“而且拥有纸质书更觉得有价值感。”
刘瑾芮更喜欢阅读纸质书,“从直观感觉来说,读书时翻页的感觉,以及看到自己读过的页数一点点变多的感觉,让我很享受。”刘瑾芮也喜欢在书上做笔记。
王万奇也说:“我更愿意读纸质版的书籍,这样自己可以在书本中做笔记,好似在和作者互动一般,有了情感上的交流。”
苏海津觉得电子书和纸质书两者皆可。“纸质书籍适合细细品读,比较享受。电子版书籍是通过手机阅读高效利用碎片时间的好方法。”
李跃力建议学生多读纸质书:“电子书方便,但纸质书有三个优点是电子书无法相比的,首先,阅读纸质书的效率更高,这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结论,也是很多人的经验之谈,纸质书阅读更易于记忆。其次,纸质书的错误较少,电子书校对粗疏。再次,纸质书可以将若干页几乎同时呈现,便于对照阅读;但电子书无法跨页比照阅读。”
刘平从健康的角度建议大家读纸质书,她说:“我自己会在App上看书,可以看评论,和书友一起交流讨论,也很有趣。但是时间长了眼睛会不舒服,还是纸质书看着舒服,记忆也更清楚。”
王建民建议青年学生能收藏一些经典的纸质书,“它们可以摆放在书架或案头,每本书都以独立的形象和我们共处在一个时间和空间中,与书共处,也是与思想和文化共处。”
王建民说:“一本书不只是图文的汇集,更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墨迹,其实也留下了自己成长的痕迹。”王建民现在还会拿出自己上大学时买的书,看上面写的购书时间和地点,还有当时留下的笔记,“使现在的自己和当年的自己来一次灵魂对话”。
(本报记者 李玉兰)
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4/20/nw.D110000gmrb_20210420_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