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出版人》杂志报道出版总社“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项目

作者:王笑一时间:2021-03-03

2月1日出版的《出版人》杂志,刊发了题为“丝路平台:产研结合共促数字化转型的文章,向读者介绍了我校出版总社开发“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项目的历程及成果,并由此扩展到对出版总社数字化转型之路的探讨,认为我校出版总社在大项目的带动下,数字化转型与全媒体融合出版取得显著成效。

全文如下:

丝路平台:产研结合共促数字化转型

记者:亢姿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至今,“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及全球的重要议题。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开发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以下简称“丝路平台”)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直接呼应,项目于2015年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丝路平台于2017年试运行,受到了业界与学界的高度关注。2020年,丝路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计划,成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的新成果。

高端学术,奠定项目坚实基础

中西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对商路如何开辟、游走于其间的商人如何进行商业运作、宗教与文化的传播路径及其空间关系等也有丰富深入的研究,但缺少对丝路相关专题的系统化、数据化研究。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萍教授牵头下,以其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高端学术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启动了丝路平台项目开发。

丝路平台建构的主要困难在于丝绸之路时间跨越两千余年,空间覆盖中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交通、商贸等主题要素信息的时空关系、古今对应关系、数量关系等需要逐一查证、梳订。因此,丝绸之路研究要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结合传统的历史学、考古学等方法,系统搜集整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古今地图及遥感影像等资料,对丝路沿线的环境、民族、经济、交通、文化等主题进行空间定位,以获得系统化的历史事实、地理分布及其时空特征数据,才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上重构两千年历史跨度的丝绸之路沿线地理环境,模拟其变迁过程,分析其变迁原因。

首席专家张萍教授组织了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10余个科研院所的数十名专家,设立了历史地名、水环境、土地利用与覆被、交通与商贸、历史城址、考古遗址与文化传播、民族与宗教、技术平台等科研子项目,以全面落实项目科研及开发目标。

历经5年辛勤攻关,丝路平台终于建成。平台能够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民族特性构建多要素数据库,为丝路研究提供辅助;全面、规范的丝绸之路沿线历史地名数据库建设有效解决了古今地名准确对应的问题。同时,通过嵌入模型软件进行数据集成与分析,依托GIS技术,将地理、环境、文化、宗教、民族、商贸、交通与城镇发展作为统一的空间整体来分析,解决了丝路研究直观呈现、动态模拟、多维分析的难题,改变了丝绸之路研究到目前为止仍以内容描述为主,没有绘制成图的现状,实现了最初可视化的构想。目前项目基础数据及专题数据入库数量500余类,超过200万条,平台IP访问量已达21846人次,最新月活数1.25万用户。

产研结合,助推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探索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融合发展与数字转型的旗帜工程,“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一带一路”两千年来土地、生态、交通商贸、民族宗教、聚落城市、文化传播、考古遗存等方面的知识服务,成为辅助政府决策、开展丝路研究、传播丝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产研结合是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对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的总体设定。科研与出版是不同的专业领域,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也并非易事。项目设定的专题研究目标时间涉及两千余年,地域横跨亚、欧、非,各类文献资料涵盖多种语言。随着项目进展,资料采集范围逐步扩大,导致科研工作难度不断上升。同时,由于项目以互联网、GIS、数据库技术为依托,在技术设计上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运营推广也因平台的高度专业性难以触达到更大规模的用户,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项目团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科研团队与项目运作团队密切协作,在科研推进中逐步完善了子项目的设计开发,最终形成丝路历史地名数据库、丝路水环境信息数据库、丝路历史土地利用与覆被信息数据库、丝路交通与商贸数据库、历史城址地理信息数据库、丝路考古遗址与文化传播数据库、民族与宗教数据库7个子项目科研成果。通过对项目范围变更及工作量变化进行及时评估,适时调整,将工作量、成本费用、工期控制在了预定范围。

在技术开发方面,为实现丝路平台一站式数据发布、共享、科研和应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提高建设效率,并符合财政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总社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了综合实力强、符合本项目平台研发需求的技术公司为本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以降低技术风险。

在平台运营方面,通过鼓励项目组成员依托本平台开展科研,以成果展示发挥平台应用示范作用,扩大平台影响力。同时,向潜在机构用户推介平台,发放试用账户,提高平台的知晓度和接受度,加强与专业销售代理机构合作,增强定向触达。

丝路平台的开发,锻炼了总社的项目运营团队、技术开发团队及编辑团队,带动了出版社数字化转型。

厚植根基,锚定融合发展新未来

从推进宽带网络、信息化设备、门户网站等基础建设到形成以“一个平台”即“首阳教育云平台”、“两项系统”即“云因ERP管理系统”和“数字资源总库系统”、“六大项目产品线”即“延安知青口述实录数据库”“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汉籍数字图书馆”“中华茶文化数据库”“中国墓志科研开放平台”“爱读写——中小学阅读写作数字融合项目”为核心的数字出版格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在出版数字化道路上的探索已经走过20余年。其中,“首阳教育云平台”作为总社自主投资、重点打造的数字化基础工程,兼具对内资源整合和对外业务创新的职能;“延安知青口述实录数据库”和“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两大项目获得国家文产资金支持,分别列为总社转型创新一号工程和重点工程。通过大项目带动、重点项目跟进和基础平台建设,倒逼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目前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未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锚定三大发展方向,一是基于现有书刊出版业务,同步进行全媒体融合出版,促进编辑全员及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打牢融合发展的人才根基、业务根基;二是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依托总社优势资源,开发内容、功能、服务均衡协调、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重大数字出版产品,进军融合发展新高地;三是全面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数字教育、在线课程、知识服务、产业服务新业态,以融合发展促进人文学术、大众文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重要业务板块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