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赵世超教授的学术论文《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原题《挡不住的诱惑:中国古代等级制度述论》),2016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第5期刊表以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文摘转载。这篇长文是继《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原题《夹缝中的自由》)、《引礼入法的得与失》之后,赵世超教授的又一力作。
文章认为,人类由自然的不平等过度到社会的不平等后,随着“服”与服役制度的产生,形成了以“上下有服”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平王东迁之后,“人有十等”、“以待百事”式的“服制”走向解体,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孔子充当了旧有等级制的卫道士,并通过“述而不作”成为等级制理论的开创者。到身处“大争之世”的荀子,则以“群论”、“性恶论”、“分论”、“礼论”和“维齐非齐论”等五论释礼,从而成了等级制理论的奠基人。至汉代陆贾、贾谊、董仲舒等儒生对等级制理论进行改造,逐步确立了君为臣纲主导下的等级制度。董学、汉制使等级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走向成熟,并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全部政治进程。文章在肯定古代等级制度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亦参照欧美国家近代以来的改革实践,分析了等级制度的本质以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负面作用,提出平等才是政府政策主要目标的政治理念。
赵世超教授从2004年辞任校长职务后,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不忘重拾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先后就平等、自由、法制、文化等论题发表了系列文章,发挥了历史学经世致用的作用与功能,并结集出版《中西早期历史比较研究》一书。赵老师曾借用王国维的“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以自明,认为人到了老年,脑子里只留下“悔”和“疑”。但换个角度来说,“悔”和“疑”,也正是人生阅历与学术智慧的彰显。近年来,我院李裕民、胡戟、臧振等一批退休老教师虽都已年逾古稀,但仍然笔耕在学术一线。这些老教授仍然在为学院学术事业贡献力量,更为年轻教师和学生树立了榜样,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