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成立4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开讲
发布时间:2023-11-13     浏览量:   分享到:

1110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成立4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在文汇楼424会议室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董恩林教授作了题为《清代经学与经解汇纂》的专题讲座。学院周晓薇教授、黄寿成教授、郭海文教授、张宗品副教授、吕东超副教授、翁彪老师与我院文献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王雪玲教授主持。

讲座,董恩林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详细考述了经学、儒学等概念的源流与内涵,釐清当下的认识误区,并系统介绍了清代经学及《清经解》的成就、特点与不足。首先,关于经学、儒学的概念,当下学界往往将经学理解为经典解释学,而儒学则为一种观念体系。董恩林教授认为“经学”“儒学”等概念,应放置于历史语境予以解读。因此,董恩林教授详细爬梳历代文献中对经学、儒学的记述,认为古人所谓经学,即六经之学、经典之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教育学。经学至少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六经文本内在的思想理论体系及其人生教育价值,二是六经解释之学。儒学则在孔子以后形成两大方式与方向,即训解六经字词句意、阐释六经思想义理,其核心是内圣外王之道和性命修养之说。

其次,清代一向被认为是传统学术的总结时期,著述汗牛充栋,不易梳理。董恩林教授高屋建瓴,系统介绍了清代经学的成就与特点。董恩林教授认为,从经学文献角度来看,清代经学有两大特点:一是经学家穷毕生之力,钻研经典,推陈出新,撰写了大量经学著作,包括注疏之作、论说之作、考辨之作、释例之作、记纂之作、问答之作等;二是有识之士着手对历代经学成果进行汇纂,编成一大批经学丛书。随后董恩林教授以注疏之作为例,认为其类型有三:一是以惠栋为代表的少数极端保守派,以恢复汉学为旗帜;二是分别以戴震、阮元为首的皖派、扬州派等多数经学家,勇于申述己见;三是以毛奇龄、焦循为代表的少数创新派,脱出汉宋窠臼,颇具新意。

再次,董恩林教授以具体例证,分析了《清经解》的成就与不足。董恩林教授认为,从文献学角度来看,《清经解》的价值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对阮元之前的清代经解著作进行了全面清理;二是保存了一些经著,不至湮灭;三是校勘精细,质量可靠,总体较佳;四是清理了经解文献的三个渊薮(专著、笔记和文集),突出了经义笔记与文集在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至于《清经解》的缺陷,董恩林教授认为其根本问题,在于大量删除经解原书的卷、篇、章、节、序跋、附录等,破坏了原书的完整性。有些著作甚至删减如同改编,与原书相差甚远,利用时需特别注意。

最后,董恩林教授谈及治清代学术史的两点体会:乾嘉汉学并非为考据而考据,并非埋首故纸堆,因乾嘉经学家的努力,经学对中华民族的砥柱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能不失其文化传统,经学与经学家厥功至伟;阮元试图通过编纂《清经解》,把清代所有经解经义分别辑录出来,件系于各经文句段之下的设想,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当下学术条件较以往优厚,这一课题仍有继续探索的价值。

在互动环节,古籍所周晓薇、王雪玲、黄寿成、郭海文、张宗品、翁彪、吕东超等老师与董恩林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同学们就学习过程中的诸多疑惑向董恩林教授请益,董恩林教授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并一再强调原典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