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西部大讲堂④张伟然:以地理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支撑技术
发布时间:2023-07-19     浏览量:   分享到:

7月16日下午3时,2023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四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汇楼C段211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然教授作了题为“以地理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支撑技术”的讲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寿成教授主持讲座。历史文化学院朱君孝教授、葛洲子副教授、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聂顺新副教授、李鹏老师等以及近百位学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伟然教授介绍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式,指出历史地理从沿革地理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用地理思维提出一些问题,但尚缺成型的思维工具。随后,张伟然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讲座。

第一部分:地理资料的内在特征。张伟然教授指出,地理资料的内在特征是时效性和系统性。资料有一手和后手之分,但资料的时效有长有短。在历史地理学中,并非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系统性是指地理资料从面上展开,有空间序列。张伟然教授将历史地理资料分为集中的史料和分散的史料两大类,强调要重视资料的断限与史源。

第二部分:时空序列与史事辩伪。张伟然教授认为,历史地理学是联系历史与地理的桥梁,历史地理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时空序列。通过《行历抄》中圆载事迹的例子,张伟然教授介绍了如何在研读文献资料时加上空间定位,辨别史事真伪。张伟然教授指出,研究中国史,需要关注相关时期日本的资料记载。

第三部分:地名考证与空间逻辑。张伟然教授指出历史地理学的考证是个技术,要尊重并学习这个技术。考证的核心是史料,历代正史《地理志》是基础性的,是核心史料。其后,张伟然教授通过“江汉”、“东岭”等例子,解释了大地名与小地名的考证。最后,张伟然教授指出,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我们对地名要有一整套的认知,地名之间是有空间逻辑的,地名的推理是有规则的。

第四部分:地理事象与代用资料。张伟然教授指出,历史地理要兼顾时空两个维度,经常会碰到缺乏史料的情况,这就需要关注有无可能存在代用资料。张伟然教授以朝香歌、旱涝灾害等级以及城市道路网为例,解释其对反映南岳朝香习俗分布、历史时期的降水状况以及城市建成区扩张范围的意义。


随后,张伟然教授以科学与人文的讨论作为讲座的结尾。他指出历史学的革新以观念为主,而地理学在数据产出、分析处理、技术手段上日新月异。历史地理学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要改变对史料的用法,要讲科学但不绝对化,要根据具体史料作通达理解。

最后,黄寿成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文献资料的分析至关重要,阅读新出文献资料时,要格外注意资料的真伪。黄老师希望参会学员能够学习张伟然教授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不断开阔自身的学术视野和格局,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