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路‘皋’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巴山画廊——安康市岚皋县,围绕“融媒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实践调研。
在岚皋县委党校报告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教授,向参加“干部媒介素养提升培训班”的各镇宣传委员、骨干通讯员,县直各单位分管负责人,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干部,作了题为“媒介素养与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媒介化生存时代背景,讲述了传播策略与报道方法,对县域传播路径创新提出了建议,为县域新媒体建设提供新思路。
实践队来到岚皋县融媒体中心,通过现场座谈交流和实地观摩体验,了解中心精准对接县域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立足实际引入“秦岭云”平台打造“中央厨房”模式,通过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和广播的“三屏一声”终端发布全媒体新闻信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尤其是独特的应急广播管理平台“大喇叭”,作为山区独特的方式能有效传递信息,方便人民群众提前做好灾害危机应对,为群众提供便捷化、多样化的信息等,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开新局谱新篇的经验做法。
在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建设的岚皋县巴山非遗小镇——杨家院子,实践队调研拍摄以巴山地区“四合院”为主的高端民宿、以农家菜肴小吃为主的巴山风味餐饮发展情况,了解记录以“九佬十八匠”为主的巴山地区农耕及民俗文化、杨氏“忠义”家风家规和“忠勇刚烈”的巴文化等,探索新媒体技术运用在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综合体中的作用。
在四季镇,实践队考察了嘉瑞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观摩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辣椒酱、腐乳等的生产、包装、销售情况,听取当地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案例故事,了解在集中安置点打造特色产业园和社区工厂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成功经验,队员们认真观察,用镜头和笔尖记录下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在种植户的带领下,实践队跋山涉水,先后来到佐龙镇“林下产业”魔芋种植园、秦巴富硒茶业园,调研林下魔芋和高山富硒茶种植情况,体验种植养护和采茶,记录、感悟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了解分析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在佐龙镇蜡烛村茶厂,实践队参观了茶叶生产车间,听取了负责人对茶厂运营、茶叶制作工艺和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的介绍,从专业的角度探索指导茶叶线上直播销售。
在岚皋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践队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考察当地电商推介魔芋、猕猴桃、茶叶、富硒山泉等特色产品,与电商直播街协作,培养本地网络红人、签约网络红人助力农产品销售和乡村经济发展的特色做法,体验“直播带货”。
实践队还到访了岚皋县乡村振兴局,通过乡村振兴主题座谈会,了解岚皋县秉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硒业兴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思路,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形成了特色的“3+X”产业体系、“三级三账”资产管理模式、“五抓五促”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典型经验。
“深入大山,体会魔芋栽种的不易;推拉风箱,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走进茶园,领会茶叶种植的辛苦。当代大学生,需要在劳动中磨练意志,获得知识”,是实践队员共同的体悟。
“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民众媒介素养的逐步提升,官方媒体需要与自媒体‘对接’,才能实现对民众新闻能量的充分吸纳和转化”,实践队员白俊艳在实践日志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我们要紧跟党走、紧贴群众,苦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担当大任的新时代新闻人才”。
三天的实地调研实践,聚焦“融媒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县域融媒体的发展从多方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直播带货、短视频宣传打造“爆款”等模式,都是岚皋县人民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的可借鉴经验,同时也为青年大学生“返家乡”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