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2日,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长安传媒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和《解放日报》改版80周年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成功在线上召开。中国社会科学网以“牢牢掌握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历史主动”为题进行了报道。
报道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5/t20220522_5409163.shtml
报道原文:
牢牢掌握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历史主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和《解放日报》改版80周年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全面改版,党的新闻传播事业迈进伟大的历史新阶段。5月22日,纪念《讲话》发表和《解放日报》改版80周年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在西安举行。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学术期刊的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百余人,聚焦中国新闻传播学人的时代使命,以线上形式开展交流探讨,牢牢掌握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历史主动,以历史映照现实,用创新洞见未来。
《讲话》发表和《解放日报》改版堪称历史事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和新闻传播体制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大飞跃与伟大贡献,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营养。党怀兴在致辞中表示,《讲话》对今天的文艺文化事业发展来说,仍然是具有光辉性的指导性的文件,“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根本问题依然是今天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与回答的问题。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以这“两个讲话”精神为指导,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党怀兴表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学科,是当代新闻学工作者的文化使命。我们要积极培育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人才,让一代代的新闻传播学人才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发展,需要对《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认为,《解放日报》改版是中国共产党人新闻观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报工作进行深刻理论总结和理论思考的成果。《解放日报》改版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新闻工作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是研究中国新闻观、中国共产党新闻观的“富矿”。《解放日报》改版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第一,解决了党报工作最核心的问题,通过回答“为什么办报”“为谁办报”“办什么样的报纸”和“怎样办好报纸”这几个核心问题,确立了党报工作的宗旨、任务、性质、功能、理论和方法等;第二,确立了党报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即党性统领下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四性一统”;第三,形成党报工作的最基本理论,包括党报思想、人民报刊思想、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思想、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等。
《讲话》发表和《解放日报》改版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指出,《讲话》发表和《解放日报》改版都与延安整风运动有着密切联系。其中,《解放日报》改版就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尹韵公指出,《讲话》发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的文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其重点在于解决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问题,核心是在“文艺为谁服务”问题上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形成了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至上观念这一党的新闻观的核心观念。
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虽然相比《讲话》发表时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但对处在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认为,新闻工作与文艺工作有诸多相通之处,两者同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都可以形成舆论又通过作用于人心反过来强化舆论,都属于广义的宣传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宣传。《讲话》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立场、目标、对象、态度、方式、作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丁柏铨指出,《讲话》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充分发展,从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立场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发展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实践。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认为,党性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正面宣传与新闻规律的相结合,构成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理念;国内网络空间发展的新助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新提升赋予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功能;在实现媒体深度融合中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基于构建“三智”媒体平台实现对新闻传播能力的升维,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路径。
化互联网“最大变量”为“最大增量”,是新时代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责任担当。基于“流量时代”党报的独占性、把关功能、专业属性受到的现实挑战,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认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包括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应当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破局破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程曼丽认为,“流量时代”的党报要强化舆情研判基础上的舆论引导,提升准确发布、权威解读的能力,进一步凸显党报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党报的把关功能,进一步提升党报的专业性。
《讲话》发表和《解放日报》改版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新文明的重要内容。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春泉认为,延安十三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史诗”,《讲话》发表和《解放日报》改版是延安时期新闻传播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是延安时期新闻传播文化事业兼备“史诗性”和“幽微性”为一体的生动的智慧切片。作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史诗性实践,延安时期将它全部的资源都聚合在“新民主主义”的旗帜之下,它的整合传播的典范就是“人民至上”,从而建设了一个充分有机化的新中国景象。
中国新文学是解读《讲话》思想内涵的重要视角。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赵学勇认为,“为什么人”“如何为人”的问题始终是百年中国文学的最重要问题,这两个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新文学的文化精神。随着中国新文学理论发展的不断深化,“如何有效书写人”“书写怎样的人”成为重要的时代问题。赵学勇指出,《讲话》是毛泽东对“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规律发展的科学继承,彰显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其一,《讲话》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是针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经验的反思以及对延安文艺工作中已经发生的争论进行的回应与阐明;其二,《讲话》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更强调“为什么人”“如何为人”的问题,对中国文艺发展作出了时代性的回答;其三,《讲话》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体现在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为工农兵服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大众身份的再发现和大众对自身身份的再认识。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返历史现场,立足全球实践,面向共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认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的科学构建,需要在学科范式上实现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价值导向”的转向。胡正荣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的任务:一是要重返历史现场,实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是要重回现实,立足全球实践,挖掘实践中的“当代价值”;三是要重塑价值体系,追求“世界意义”的未来价值。
只有立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传播史的整体视域中,才能准确把握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涛甫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有价值关怀和使命支撑的使命型政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笔杆子”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不可或缺的核心政治资源。从革命时代、建设时代、改革时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传播历经了从天下归心、万众一心、分化离心到重塑同心的历史嬗变。张涛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政治传播,以锻造革命合法性为出发点,形成了“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媒体传播”的政治传播方式,在“一切为了革命”的导向下实现了媒体政治化,孕育成熟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基本逻辑。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必须历史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政治领袖的新闻思想。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认为,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资产阶级新闻思想中的合理性成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实践,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政治领袖新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领袖的新闻思想在耳目喉舌功能、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等基本原则上虽未发生变化,但由于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和传播生态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政治领袖的新闻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呈现积极的演进历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是反映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心声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实际的统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雷跃捷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社情民意为依据,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坚持救亡图存争取中国独立解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谋幸福,坚持改革开放为人民谋发展,坚持现代化建设为民族谋复兴,坚持和平发展为人类谋进步。历史和现实表明,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舆论实践中总结出的具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闻传播客观现实的内在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具有继承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
《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第一座里程碑,是矗立在中国文化沃土上的里程碑,《讲话》精神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根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震认为,《讲话》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论有着重要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人民性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融合统一,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传统以文载道文化精神的融合统一。
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建构的基础和核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认为,问题导向和实践维度是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两个重要向度,“自主”“知识”和“知识体系”是把握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逻辑与路线图的三个关键词:“自主”的实质是比较特色,内在要求在问题意识中面向世界;“知识”的标准在于实践,中国社会实践真问题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知识体系”与价值判断与推广具有内在联系,“知识体系”的外化需要系列教材和以本科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本次论坛为期一天,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还围绕“新文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建设与发展”“新闻传播学的‘三大体系’建设”“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新定位与新作为”“延安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文化事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创新”“延安《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等议题开展了分论坛研讨。
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长安传媒研究》编辑部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