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14时30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讲座之三十八、斯诺学术讲座第136期“新媒体的理论化研究:以网络流量为例”在逸夫传媒教育楼七层报告厅成功举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主任曹晋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我院张勇锋教授主持讲座。
曹晋教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阿多诺的“工具理性”理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探讨了网络平台这种介于市场和企业(政府)之间的新型组织是如何利用网民参与式的免费劳动为平台经济创造绝对的支配权,继而让网络流量这一工具理性带来平台经济资本积累的“合理化”进程的“共识”。
曹晋教授指出,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亦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网络平台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寻找志同道合的场所,也将我们日常生活的无形元素提取出来,再转化为可作新用途的数据。网络社区的繁荣本质是衍生具有经济效率的生产单位,个体用户的多样化增值层与平台的资源共享层时时刻刻效劳于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弹性积累。
接着,曹晋教授通过“新媒体广告商如何巧妙地利用流行的西方女性主义理想,向妇女出售更多的商品”、“伪装成新闻的促销”、“社交媒体利用点击率增加影响力,确保媒体内容制约消费者在理想范畴,不越规矩”三个案例的分析,指出资本让人们成为数字劳工,并通过这种免费劳动获取点击率来生产流量,网络流量的积累方式是弹性积累,弹性积累体制引发的效应则是工人阶级的集体组织被彻底破坏,而劳资冲突的社会性质也被转化为小团体之间的争议解决。算法是弹性积累最重要的工具,这种新媒体技术具有“工具理性”即强调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忽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网络流量来源于自然搜索、流量互导、APP联盟、群主引领用户渗透、建构议题(从草根情绪引爆网络),追寻网络流量会造成负面社会效应、浪费社会资源、错误引导青少年的结果。
“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被消费的文化财富,精神必定走向消亡”,犹如启蒙的自我毁灭,文化的彻底沦陷。曹晋教授鼓励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反思喧嚣的网络平台的诸种操演,不做被工具理性异化的数字劳工,为我们珍贵的主体性寻找思想的栖居之所。
讲座后,曹晋教授耐心解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张勇锋教授表示曹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理论视窗并向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同时提醒同学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批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