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7时,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二十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二十九、斯诺学术讲座第134期:“智能时代的媒体融合与传播范式革新”在线上成功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受邀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我院院长许加彪教授主持讲座,本次线上讲座在“腾讯会议”进行全程直播。
陈昌凤教授首先祝贺我院建院20周年,其次介绍了讲座主题:智能时代的媒体融合与传播范式的革新,并从技术潮流-媒体融合新态势、智能化媒体生产的范式变革、智能算法分发的机制变革以及智能伦理与新闻理念变革四个方面展开具体讲解。
媒体融合主要分为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和文化融合,技术潮流带来了媒体融合的新态势。陈昌凤教授指出,第一代人工智能的优势是模仿人类智能的宏观机制,具有可解释性、与人类一致的显式推理过程、基于知识的符号学习三个特点。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第二代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具备了AI的亚符号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的感知,能解决透明度以及信息安全、隐私的问题。迈向第三代的人工智能,具备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要素,具有鲁棒性、可理解、数据高效、安全性及知识驱动+数据驱动的特点。
接下来,基于分析三位学者对于技术带来范式创新的想法,陈昌凤教授详细介绍了智能化媒体生产的范式变革。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范式转换,科学家在前一种范式规范下共同“解谜”,“反常”和“危机”中的突破往往带来另一种范式的生成,科学在范式创新中实现进步。马尔库塞认为技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是机器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组织和维持(或改变)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主导性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是控制和支配的工具。维纳则认为在理性工具化的时代,传统思想中的价值之维消失了,人越来越异化。于此,陈昌凤教授阐释了机器认知与写作逻辑的复杂化。机器人写作已成熟应用于新闻业,并且已具有在复杂情境下进行语义理解和文本生成的能力,可以同时承担简单的替代性劳动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依托不同的情景进行多元灵活的新闻生产。这意味着,机器写作势必走出当前新闻界心理上为其圈定的“模式化”牢笼,进入人类记者所擅长的复杂新闻写作领域,在风格化、个性化、逻辑化方面进一步全方位模拟人工新闻生产。
讲座最后,陈昌凤教授详细讲解了智能算法分发的机制变革。算法分发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聚合信息,实现用户个性化、动态的需求。个性化新闻技术由计算机新技术催生与保障,而其订制则需基于全面丰富的数据库、数据信息,以此了解读者、用户的个性化特质。同时,定制化信息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用户,他们的选择可以影响他人,用户的数量亦会对民主协商式的信息推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算法的困境则是云个体对真实个体的控制与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监控。针对智能算法的应用,陈昌凤教授贴心的举了自己身边的例子,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
讲座过后,许加彪院长对陈昌凤教授的学术分享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且诚挚邀请陈教授在疫情缓和之后有机会来学院进行线下的学术分享。陈昌凤教授热情应允,并邀请同学们有空去清华大学参观学习。
(部分参会同学截图)
图/文 肖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