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9时30分,陕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学术系列讲座之六、斯诺学术讲座第112期“社交机器人的舆论参与与研究路径”在线上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受邀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讲座由我院滕朋教授主持。我院院长许加彪教授、书记黄玲以及校内外师生参与会议。
张洪忠教授的分享主要从社交机器人内涵与外延、社交机器人的舆论参与、如何识别社交机器人的账号、社会科学研究路径:将社交机器人视为他者、共生视野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路径五个方面展开。
何为社交机器人?张洪忠教授分析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交机器人所做的定义,基于此把社交机器人定义为“社交网络中对人身份的扮演、拥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属性、与人进行互动的虚拟AI形象。”并以微软小冰、政治机器人、谷歌助手为例进行分析,将社交机器人的外延分为聊天机器人、垃圾机器人以及移动电话助手。
在社交机器人的舆论参与中,张洪忠教授着重讲述了当前政治机器人在政治参与中对舆论的影响,机器人已经成为影响当今西方政治选举结果的一个重要变量。面对社交媒体中无处不在的社交机器人,张洪忠教授将社交机器人的舆论干预策略分为五种:塑造高度人格化形象的虚拟意见领袖、营造虚假人气、推送大量宣传消息、传播虚假或垃圾信息干扰舆论、制造烟雾遮蔽效应混淆公众视听。
针对无处不在的社交机器人,我们应该如何识别社交机器人账号?张洪忠教授对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的会刊文章进行了综述,总结分析出计算机科学家是如何区分机器人与真实用户,并向大家推荐了“Botometer”网站和探查假新闻的编码等检测社交机器人账号的工具。
在社会科学研究路径方面,张洪忠教授基于将社交机器人视为他者这一维度做出了五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交机器人的传播效果问题,其次是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展开的思考,再次是偏重政策分析取向以及人与社交机器人的传播关系研究,最后则是舆论参与研究——中美贸易战中的社交机器人参与。
讲座最后,张洪忠教授讨论了共生视野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路径。他指出,“人+社交机器人”正成为人文社会学科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交机器人的预测难度加大,已有范式缺乏解释力,基于此情况新的交叉学科正在形成。
耳目一新的社交机器人话题激发了参会的同学们兴趣与讨论热情,张洪忠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虚拟偶像、社交机器人的伦理法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最后滕朋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张洪忠教授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部分参会人员截图)
图文/焦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