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师大 > 正文

媒体师大

《教师报》| 杏坛化雨育桃李 勇担使命弘文道

来源:《教师报》 发布时间:2023-04-06 浏览:

师大新闻网讯 4月5日,《教师报》刊发了题为“杏坛化雨育桃李 勇担使命弘文道”的报道文章,文章讲述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数十年来践行“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秉承“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理念,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攀登研究高峰的先进事迹。

截图20230406102359.png

全文如下:

杏坛化雨育桃李勇担使命弘文道

——记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

通讯员 张莹 刘书芳

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十年来,团队践行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始终把教书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秉承“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理念,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攀登研究高峰,积极服务社会……

站稳讲台 为国育才 立德树人守初心

“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厅,镌刻着一代学术宗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教授手写的八个大字。这是霍先生的人生写照,也是该校古代文学教师团队的治学传统。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长达半个多世纪,用他的话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

“霍先生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的一面旗帜。”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文学院教授张新科说,“团队的发展和学校历史同步,前辈学者筚路蓝缕,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队伍和研究阵地。”团队现有25人,其中不乏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国家级特聘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获得者。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这是学生们对张新科教授的印象。“基础要牢,眼界要广,思路要活”这12个字,他时常挂在嘴边。“要去读原典,要去读第一手资料。这是一个笨功夫,也是一个苦功夫,但也是必须做的功夫。”那满是批注的书本,重逾百斤的稿纸,奠定了张新科教授学术殿堂的坚实基础。在张新科心里,学生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近两年,因为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他不得不停下本科生的课程,但对于硕博生们,他仍旧尽心尽力。

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是团队共有的品质。

“我的一篇作业,140字的摘要,刘老师就修改了5处,并写下大段评语。师母说老师常常批改作业到凌晨一两点,高度近视的眼睛经常充血仍不肯休息,我们都很心疼。”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季桂增谈到导师刘生良教授时说。认真和尽责,是刘生良两张公认的名片。从教40余年来,刘生良一直在一线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15年来年均工作量达到1000余学时。2021年,他被评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

“团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激发活力,注重新技术、新理念的创新推动,适应国家新文科发展趋势,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张新科教授说。

八水绕长安,永兴坊、昌明坊等唐长安城110坊,白居易、王维等唐代文人坊中居所,玉门关、楼兰等丝绸之路文化名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在“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重现——唐诗话长安城虚拟仿真实验”中得到惟妙惟肖的展现,“我们利用VR与AR技术,在虚拟仿真世界中还原唐代长安城核心格局,让学生更好领悟唐代文化,感悟文化自信。”课程主持人、文学院教授柏俊才说。潜心钻研教学、用心打磨课程,团队打造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金课”。张新科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柏俊才、刘生良、吴言生三位教授主持的课程分别获得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柏俊才教授“唐诗与长安文化”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张新科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不断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德育元素,守好“责任田”,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团队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张新科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刘生良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背-摹-赏-探’有效教学范式”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立足长安 守望丝路 代代学人担使命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开创历史!”1982年,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霍松林教授的这番讲话引发热烈掌声,台下大学三年级的张新科听得热血澎湃。

“这是《史记》研究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1988年,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已留校任教的张新科在撰写的论文《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写道。

“希望将‘111引智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18年,在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陕西师范大学首个以人文学科为主体、融合工科、艺术等学科的建设基地——“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启动会上,负责人张新科教授详细介绍着,他对基地的未来充满期待……

细数走过的点滴,团队秉承“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理念,不变的是长安情怀、丝路使命。“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几个研究重心。”张新科教授说。

自从学生时代与《史记》结缘,30多年的学术生涯,张新科围绕《史记》这本大书,先后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10余部专著,主编20余种学术著作。《史记》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予张新科教授源源不断的学术养分,张新科教授也以对《史记》专注的热爱回报了它,将当代《史记》学推向新的高度。《史记与中国文学》被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被列入“丝路书香”外译项目,《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张新科带领团队在《史记》研究、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等领域不断攀登研究高峰,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5年来,团队获批国家和教育部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9项,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青年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30多项。

心怀大爱 凝铸师魂 西部红烛闪光芒

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也是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2013年至2021年,张新科教授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为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殚精竭虑。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被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顺利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期。该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由此踏上了新的阶梯,成为我国“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及发展的中坚力量。2019年以来,即便张新科教授身患重病,但他依然与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院圆满完成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做到了教书育人和学院发展两不误,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高度统一,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站稳讲台,教学第一,学生的事无小事”,作为团队负责人,张新科教授总是这样嘱咐青年教师。他精心设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担任教学导师,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求学期间,我深受团队各位先生和前辈的熏陶和濡染,作为青年教师,我要用奉献和付出,照亮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文学院王伟教授说。

“我听从祖国的召唤援疆,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志愿。”刘生良教授62岁主动申请援疆,成为教育部第九批援疆干部中年龄最大的同志。“五百日在西域殚精竭虑有始有终一心援疆无他念,八千里出阳关风尘仆仆无怨无悔双手帮扶有真情”,正是他援疆情怀和工作的写实。“我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要用‘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涵养激励学生尤其是公费师范生的情怀和志向,希望他们未来走上讲台,立足西部、教育报国。”

春风化雨,嘉种萌芽。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言传身教、悉心培育,一代代年轻的教师和学子们,追随着前贤的脚步接续前行,两代师表,蕴积涵育、守中不移,肩负起“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光荣使命,书写着西部教师教育的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