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专区 >> 院友风采 >> 正文
纪建洲:扎根边疆育英才 扬帆起航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2-07-21      作者:    来源:    分享到:

西藏大学校长纪建洲,我校原政教系1979级校友

西藏大学的诞生与西藏和平解放息息相关,与生俱来就带有红色基因

学校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多项空白,对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生力军作用

努力开展藏语言文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完备的标准体系,使我国牢牢掌握了藏文信息处理的主导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键 刘洪明 孙阳

作为新中国在雪域高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70年来,西藏大学从帐篷学校起步,秉承“团结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创一流”的藏大精神,探索出一条在高原边疆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的道路,为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西藏大学建校70周年,回顾历史,西藏大学的发展历程与西藏的现代化进程始终齐头并进。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西藏大学校长纪建洲。他说,西藏大学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两大抓手,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带动“高原科学与技术”和“民族优秀文化”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立足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培养更多爱党爱国爱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瞭望》:西藏大学的诞生与西藏和平解放息息相关。70年间,学校经历了哪些历史性节点?

纪建洲:西藏大学与生俱来带有红色基因。西藏和平解放伊始,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为做好群众工作、培养懂藏文的干部,于1951年11月创办藏文干部训练班。当时条件艰苦,学校从一所帐篷学校起步,逐步开启西藏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长河。

此后,学校历经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发展阶段,为西藏平叛、民主改革、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巩固祖国西南边疆培养了大量人才。1965年、1975年,为满足百万翻身农奴学习文化知识、建设新西藏的需要,学校又历经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发展阶段,开创了西藏师范教育先河。1985年,学校更名为西藏大学,步入创办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综合性大学的新时期。

21世纪以来,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西藏大学发展明显提速:2008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名单,2013年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7年挺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成为教育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

《瞭望》:在你看来,西藏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纪建洲:西藏大学是一所赓续红色基因又极具办学特色和家国情怀的学校。建校以来,先后有8万余名藏大学子在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70年办学历程中,西藏大学始终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牢记“为国家富强办学、为民族振兴育人、为人民幸福服务”的初心使命,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已形成涵盖硕博士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完整现代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并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多项空白,对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生力军作用。

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西藏大学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续秉承“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立足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培养更多爱党爱国爱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瞭望》:西藏大学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纪建洲:学校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两大抓手,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此基础上带动“高原科学与技术”和“民族优秀文化”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在高原科学与技术领域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深度结合、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在藏文信息技术、藏学研究领域巩固优势特色。围绕两大特色学科群,学校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培育2至3个跨学科创新科研团队。此外,西藏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构建1至2个重大原始创新科研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2至3个承接国家重大任务的科研团队;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行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构建3至5个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团队,建设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与支援高校共建10个左右跨校科研团队。

多措并举,挖掘高原潜力

《瞭望》:藏大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学科,其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纪建洲:生态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一特色学科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8年增设了生态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养本科生702人、研究生334人。作为王牌专业,生态学学科也承担了诸多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5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标志性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54篇、EI论文15篇,出版专著5部。

按照“生态+”的建设思路,以生态学为核心,学校正大力推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特种医学(高原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形成了青藏高原环境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可持续生态学、健康生态学和信息生态学6个特色优势方向,并带动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促进“特色学科”变“一流学科”。

在人文社科领域,多年来,学校依托高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浩瀚的古籍文献,持续在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相关领域持续发力。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40多项,发表核心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并建立了藏族语言、藏族艺术、藏族历史等领域研究的标准化体系。部分研究成果成为国际藏学界标杆。如东噶·洛桑赤列教授《东噶藏学大辞典》成为国际藏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工具书;桑达多吉教授专著《拉萨标准口语》成为国际藏学界研究拉萨口语的最重要文献之一;“藏族唐卡勉唐派”“藏族唐卡钦泽派”和“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分别列入第一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化时代下,学校还努力开展藏语言文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深度融合,创建了计算语言学交叉学科,并制定了8项国家藏文信息处理交换标准,形成了完备的标准体系,使我国牢牢掌握了藏文信息处理的主导权,建立起本硕博完整的藏文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用事实驳斥了西方反华势力散播的所谓“藏文化毁灭论”。

《瞭望》:在学科建设方面,藏大有何部署?

纪建洲:下一步,西藏大学学科建设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巩固优势学科。注重发挥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生态学三个学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大支持建设力度,打造“学科高峰”。到2025年,力争民族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力争1至2个学科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是强化特色学科。优先支持理工医学科建设,打造“学科高原”,力争到2025年新增2至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至5个学科进入自治区一流学科。

三是提升潜力学科。进一步挖掘学科潜能,支持旅游管理、外国语言文学、法学、预防医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学、新闻学、艺术设计学等学科建设,打造“学科高地”。

四是培育交叉学科。密切联系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西藏大学将积极支持藏文文献智能化研究、健康西藏研究、西藏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西藏传统优秀文化外宣研究、尼泊尔和南亚周边国家研究等交叉学科创新研究,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

《瞭望》:作为西部高校,藏大如何留住、引进人才?

纪建洲:优势学科的打造离不开大师。学校着眼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立足国内国际,兼顾校内校外,坚持引、培、借并举,拓宽引人用人渠道。学校出台了《西藏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并正起草《西藏大学珠峰学者人才发展激励计划》,做好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推荐和聘任工作。按照规划,学校准备5年内投入3500万元支持人才引进,力争“十四五”期间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到80%。

同时,对口支援西藏大学高校团队成为补充我们教师队伍的重要渠道。教育部组建了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成员的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大学高校团队,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批高校组成的“部区合建”高校团队,在联合办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支援与合作共建,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截至目前,对口支援高校团队援助各类资金设备1000多万元,接收定向培养硕博士52人,联合申报科研项目23项,联合培养本科生368人。

经世致用,服务地方发展

《瞭望》:藏大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接下来将如何推动科研发展?

纪建洲: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800项,科研成果丰硕:首次对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线索,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首次观测到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γ射线,其对于探究天体的物理过程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发现4500米或是世居藏族人群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临界海拔……此外,学校还作为第一联合单位,启动了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计划完成约一万种原生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目前,学校投入1.5亿余元建设了西藏大学珠峰国际高原科学野外观测及医疗救护站、西藏麦地卡湿地生态站等一批高水平学科平台。未来,西藏大学还将着力搭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科平台,形成协同发展学科平台体系,5年内力争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至2个,与支援高校和研究机构合建校外合作平台3至5个。

《瞭望》:西藏大学如何服务地方发展?

纪建洲:依托两大学科群建设,西藏大学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藏自治区“663”发展思路,瞄准西藏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重大需求,重点布局建设西藏大学西藏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珠峰研究院等高端平台,为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提供有学理支持、数理支撑的咨询报告。

一方面,学校制定《优势学科对接西藏自治区主导产业建设方案》,规划19个项目对接自治区七大主导产业发展,部分科研实现了一流成果转化。其中,“白肉灵芝全产业链技术开发研究”项目,通过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模式,建立4000亩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核心示范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9年新增产值1000万元,惠及农户100余户,就地解决农村就业300余人。

另一方面,学校正加快建设“高原桥梁与隧道工程应用技术平台”,对接川藏铁路建设工程,着力开展拉林铁路地质复杂环境研究攻关;加快建设西藏农牧区基础信息数据库,打造西藏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引擎、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高端智库。此外,学校还有各类待转化科研成果78项,未来坚持以“实现大协同”和“快出大成果”为目标,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区域协同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