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凉与西秦
《南凉与西秦》简介
本书是我校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名誉会长周伟洲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叙述了十六国时期在西北所建立的南凉、西秦两个政权的历史。由于这两个政权均由我国古代鲜卑族所建立,因此本书首先从民族史的角度出发,结合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物资料,分别探讨了秃发鲜卑、乞伏鲜卑的来源、迁徙及融合情况;在此基础上,叙述了他们建立南凉、西秦政权的背景和经过,与邻近各政权的关系,以及它们盛衰的历史。最后,对这两个政权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也作了一些探索。
此书最早完稿于1984年5月,1987年8月列入“西北历史”丛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此书又列入“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9月,此书再次列入“十六国史新编”丛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基本保持原书的内容及观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幅图版、索引,并增补了周伟洲先生新近研究的《乞伏令和夫妇墓志证补》一文及日本新潟大学关尾史郎教授的书评(汉译文)等。
《南凉与西秦》前言
本书主要是叙述十六国时在西北建立的南凉、西秦两个政权的历史。为什么要将这两个政权的历史合起来撰写呢?第一,是这两个政权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由在曹魏末至晋初从大漠南北迁入我国西北地区的鲜卑族所建立;而建立这两个政权的鲜卑族都不是纯粹的鲜卑,一是主要融合了匈奴族的秃发鲜卑,一是主要融合了高车人的乞伏鲜卑。两个政权建立时间相差十二年,南凉建立时间晚,存在时间也短,最后亡于西秦。因此,他们所处的时代、整个西北地区的形势均大致相同。甚至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亦均有相似之处。第二、南凉与西秦两个政权关系密切,几乎难以分割。他们一个在河西,一个在陇右,相距不远,而且乞伏鲜卑最早臣属于秃发鲜卑,乞伏鲜卑建立西秦政权后,一度为后秦所灭,乞伏氏王族投奔南凉。后来,西秦复国后,又灭了南凉,原南凉领有的河湟之地遂为西秦所有,一直到西秦灭亡前夕。第三、有关两国史料大都散佚,要单独叙述他们的历史比较困难。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我们将南凉与西秦的历史合起来撰写。南凉秃发鲜卑迁入河西较早,而亡国在前,故先叙述南凉史,再讲西秦史。
撰写南凉、西秦历史,最大的困难是史料问题。十六国前后有关南凉、西秦的史书,即《托跋凉录》《西秦记》《十六国春秋》等,均先后散佚。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两国的史料,主要是唐代房玄龄等所撰《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卷一二五《乞伏国仁载记》、《魏书》卷九九《秃发乌孤传》、《乞伏国仁传》以及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有关部分。此外,还有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所录崔鸿《十六国春秋》的一些片断。而现存的三种《十六国春秋》均为后人所撰,只能作参考之用。同时,因两国建国时间短,存留和发掘的地上地下文物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撰写两国历史,只好利用现存的《晋书》、《魏书》、《资治通鉴》及北宋类书所引的《十六国春秋》了。《晋书》载记三十卷,是“兼引伪史十六国书”,故在十六国史书散佚的情况下,此书就成了最重要的资料。北宋司马光等修《资治通鉴》时,崔鸿《十六国春秋》及《纂录》可能还存在,故《资治通鉴》保存了许多《晋书》载记没有的资料,也可作信史引用。至于《太平御览》等类书引《十六国春秋》的资料,除个别字句有错讹外,均系《十六国春秋》或《纂录》原文,它们也是本书所据的主要资料之一。
由于南凉、西秦两政权是由我国古代鲜卑族所建,故我们首先从民族史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秃发、乞伏鲜卑的来源、迁徙及融合情况;叙述了他们建立政权的背景和经过,两国与邻近各政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盛衰的历史。最后,对两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也作了一些探索。
周伟洲教授简介
周伟洲,男,1940年生,广东开平人。1962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65年该校民族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67年分配至陕西省博物馆工作。1973年,调到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从事中国民族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6年破格提升为教授。1992年至1998年曾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并兼西北历史研究室主任。2001年7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论丛》(CSSCI来源集刊)主编,兼任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委员,原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名誉会长(原任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原任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任副会长)等。2019年受聘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首届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特殊津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及陕西省社会科学名家等称号。主要著作有《敕勒与柔然》《吐谷浑史》《汉赵国史》《南凉与西秦》《吐谷浑资料辑录》《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新出土中古有关胡族文物研究》等。
《南凉与西秦》目录
“十六国史新编”相关介绍
中国的史学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几乎每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政权,都有人为之撰写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316-439),虽然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但却有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早在一千多年前,封建史学家就撰写过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的专史(国别史),如在唐代魏徵等撰的《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所列遗存的“霸史”共二十七部三百三十五卷中,就有二十六部十六国国别史。其中,最著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可惜以上诸书均先后散佚,只是在唐宋时期编纂的各种类书及其他史书中,有上述霸史的一些辑文。
由于过去的封建史家囿于民族偏见,受传统的封建正统史学观点的束缚,视十六国为僭伪,贬之过甚。特别是隋唐以后的历代史家,认为十六国是“五胡乱华”的黑暗时期,十六国政权是“僭伪”之国,不值得为它们撰写历史;即便是撰写中国历史,对十六国也着墨不多。加之十六国时史官所撰的各国史书及隋以前有关十六国的史书,均先后散佚,后世撰写十六国国别史极为困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广大的史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开创了中国史学繁荣的新局面。特别是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史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更加深入,十六国史论著也不断问世。加之全国各地相继发掘了大批十六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和古籍,重新撰写十六国国别史成为可能。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十六国的国别史。
我们这套“十六国史新编”丛书,就是从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或正在撰写的一批十六国国别史中,选出其中学术水平较高、大致符合国别史体例的著作编辑而成。主要包括下列著作:
1.《汉赵国史》,周伟洲著;2.《五凉史》,赵向群著;3.《前秦史》,蒋福亚著;4.《后秦史》,尹波涛著;5.《南凉与西秦》,周伟洲著;6.《成汉国史》,高然、范双双著;7.《后赵史》,尹波涛、温拓著;8.《五燕史》,赵红梅著;9.《赫连夏国史》,吴洪琳著。
以上九部著作大致涵盖了传统的“五胡十六国”的十六个国(政权)的国别史。之所以称之为“新编”,则主要是:
第一,以上九部著作均是在尽可能收集整理有关史料及参考古今有关研究论著的基础上,完全摈弃了过去封建史家正统论及民族歧视和不平等等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和评述十六囯历史。
第二,从前封建史家所撰十六国国史,仅注重该国的政治、军事及与邻近各族所建政权的关系史,而“十六国史新编”还加强了对十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风俗(包括宗教信仰)及民族的认同、迁徙及融合等方面的论述。
第三,“十六国史新编”还特别注意汲取文物考古的新资料,以及中外最新的相关的研究成果。
第四,“十六国史新编”采取现代通行的专著体例和形式,用章节目的体例撰写并详加引文注释,最后附有大事年表、索引等。
关于“十六国史新编”有几点说明:
首先,由于“十六国史新编”有的撰写出版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如《汉赵国史》《南凉与西秦》《前秦史》),距今已过去三十多年,在此期间国内外有关十六国史的研究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众多的新成果问世。而这些研究成果,上述十六国国别史则已不能参考引用,只能保持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的成果及特征了。
其次,新编的九部十六国国别史,是由近十位作者撰写的,因此各书在体例、文字、着重点上,均与各个作者的的专业、学养、经历等有关,故各书体例、内容的取舍、文字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再次,有关十六国的历史,近二十余年来,中外学者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一些与“十六国史新编”相左,甚至有相反的观点。这应是学术界“百家争鸣”的正常现象。我们保留“十六国史新编”中的观点和结论,以期引起中外学者的讨论和争鸣。
截止2021年本套丛书已出版五部,即《汉赵国史》《五凉史》《成汉国史》《前秦史》及《南凉与西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