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90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我眼中的田家炳先生

作者:张建成

2024-04-23 23:48:42


我能认识并熟悉田家炳先生,皆缘于先生为陕西师范大学捐资兴建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其后我们一直保持并深化联系,延续20多年。


第一次拜见田家炳先生大概是在1998年。那年我去香港出差,专程去看望田家炳先生。当时陕西师范大学与田家炳基金会正在商谈兴建教育书院的事情。为了让田先生感受到陕西师范大学对他的尊敬与感谢,同时也想让他进一步了解陕西师范大学对这个项目的重视,我带着使命来到田先生位于九龙塘的那座著名花园洋房,内心既激动又不安。当田先生犹如一位和蔼、睿智、精神矍铄的邻家老人出现在我面前,满面慈祥地和我握手的一瞬间,我的心态马上放松如常。田先生思维活跃、风度优雅、谈吐得体,和我谈了许多他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在内地助学兴教的想法,略显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饱满卓越的自信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听后让人受益匪浅、印象深刻。


从香港归来后,因工作原因,我与田家炳先生和基金会的联系逐渐多了起来,受邀参加了很多田家炳先生在内地的系列捐助项目庆典活动,组织了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的奠基活动和落成典礼,协助田家炳基金会在陕西筹备新建四所田家炳中学,还参与基金会在陕西的相关助学活动。随着联系增多,田家炳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满,我对先生的了解与敬仰也越来越深。对田先生的印象,主要有三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是传奇人生。田先生自幼离开故乡梅州大浦,闯荡南洋,打拼商界,落脚香港,身上流淌着那一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困难的坚毅、对命运的抗争。他一路走来,为我们留下追索时代的壮阔足迹、心怀家国的坚定信念。他的传奇人生是一个生动案例,对当代青年人如何追求理想,对当代企业家如何矢志创业,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第二是人生导师。虽然田家炳15岁就离开家乡,没有受过长期系统的教育,一生更没有当过教师,但先生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是中国耕读传家文化的坚定践行者。社会大舞台练就了他,商海风云沉淀了他,造就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生命的独特体会,对人生价值观的独特理解。这种积累和陶冶,是书本之外的更加深远的教育。经过磨练的田家炳先生早已蜕变为青年学子的人生导师。


第三是爱国爱教情怀。众所周知,田家炳先生举数十亿财富,在内地百余所大学兴建教育大楼,在千余所中小学投资兴建相关项目,把自己对教育的希望播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把自己对民族未来的思考镌刻在中国的村庄巷陌。他的名言“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既朴素又深刻,既简单又高深。在香港田氏工业大楼基金会的展示大厅里,陈列了几十年来基金会与内地教育界交往的记录。每一幅照片都记录了田先生的慈爱仁心,每一件展品都折射出教育界对田先生的由衷敬意,每一封信函都是田先生在教育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的种子。在这个既有形又无限的课堂上,田先生就是当代中国尊师重教的一座丰碑。


如果要问我田家炳先生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三次聆听田家炳先生背诵《朱柏庐治家格言》的故事。第一次是田先生首次来陕西师范大学访问,谈及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田先生说他从小受到家传教育,对中国传统经典记忆很深。时任校长赵世超笑谈让他背几句,没想到先生随口就背了一大段《朱柏庐治家格言》片段,让在场所有人惊叹不已。第二次是在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落成典礼晚会上,主持晚会的时任副校长吕九如说,听说田先生能把《朱柏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能否今天给我们也背上一段?田先生走上前台,略思片刻,便一气呵成地背了起来。吕九如副校长听后惊叹地说,“我对着原稿,田先生背得真是一字不落、一字不错,真是让我们汗颜啊!”台下掌声雷动,近千名师生无不感动受教。第三次是2017年,我在香港田先生公寓里最后一次看望他。当时老人已97岁高龄,但当他缓慢地从房间走进客厅,竟然一下子认出了我,并一起回忆了某次见面的情景,让我感动万分。当我问及他的身体状态,说您现在还能记得几句《朱柏庐治家格言》?先生马上给我背了起来。我惊讶不已,连忙打住了他,生怕他动脑太多影响身体。那个场面真是催人泪下,令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把中国文化的精髓镌刻在头脑,如果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饱含感情,怎会有如此深刻的记忆、如此恒久的热情?先生的生命已和中国文化融在了一起!


我思来想去,深觉可用三个词来恰当形容田家炳先生的品德情操:一是简朴,二是谦虚,三是信义。这也是田家炳先生的人生写照、毕生追求。


先说简朴。按理说,田先生是香港著名企业家,但他的生活非常简朴,没有丝毫奢侈排场和物质挥霍。先生总是交替穿着两件洗得发白、略显陈旧的西装,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乡村城市。每次来西安,他总嘱咐我一切从简,不要给大家添麻烦。先生多年来早已没有私家车,出门就是轻装简行,以地铁公交为主。记得2005年,我和时任校长房喻去看望先生,本说好去他的居所看望,没想到先生不顾耄耋高龄,顶着一头白发,换乘两趟地铁来我们所住的宾馆看望我们。我们内心翻腾起一种激动的浪潮,感动得热泪盈眶。先生却微笑着说,这是香港,你们是客人,我熟悉这个地方,很方便,也环保……


再说谦虚。田家炳先生常常将“绵薄之力”这四个字挂在嘴边。每当受援地向他表示感谢时,先生的回应总是那样简练谦虚,且都会云淡风轻地说“我只是贡献了一点绵薄之力”。先生秉大爱大德而不求名利,其无私境界、宽广胸怀、睿智豁达,往往让人感慨不已,让人对“高山仰止”有了切身体会。


最后说信义。田家炳先生是一个笃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信义”二字的内涵和外延一般人只是说得多做得少,并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田家炳先生做到了表里如一、行为世范。田先生“卖房助教”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信义之举。我曾当面问过田先生此事,先生说,我就是个老人,儿女都长大了,一个人要那么大的房子没用,我把这些钱拿去支持办教育,价值就会更大。2001年4月,先生把居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卖出后,就一直住在租来的小公寓。2017年,我最后一次在香港见到田先生时,他依然住在公寓里,吃住简单,西装仍旧整洁有样,鞋子照样擦得一尘不染,只是身体消瘦了许多,步子不如过去矫健。我心里禁不住一阵酸楚,心想:一个毫不利己、高尚纯粹的人,就是田家炳先生这样的人吧!


岁月悠悠,情谊绵长。至今我校与田家炳基金会已有27年的合作历史,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多年来,田家炳基金会向我校累计捐赠1900余万元人民币,大力支持了学校的建设发展。其中包括出资建设“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建设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设立“田家炳教育书院奖学金”,支持我校先后与陕西10余所田家炳中学和田家炳项目学校建立长远伙伴协作关系,开展教师培训、教育实验和协同研究,以及支持我校承办第二届全国田家炳中学高中生男子足球邀请赛和校园足球夏令营决赛,设立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学人计划”,支持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18年,田家炳先生安详辞世,享年99岁。为了感谢田家炳基金会的慷慨捐赠,弘扬田家炳先生爱国爱教精神,发挥捐赠资金立德树人作用,2019年我校将文澜楼会堂命名为“田家炳会堂”,以示纪念。


此后,田家炳基金会对我校的资助和关爱依然没有止步。近几年,田家炳基金会在我校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金项目,支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捐资支持“田家炳优秀师范生奖学金”项目,以此弘扬田家炳基金会“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创会宗旨,让我校师生了解田家炳基金会的创立历史、理念、使命,弘扬田家炳先生爱国重教、无私奉献、诚信谦逊、己立立人、自强不息、克勤克俭、实而不华的精神,鼓励师范生投身教育工作,热爱教师职业,着重教师专业发展,追求卓越,教育报国。还在我校设立“田家炳校园中华经典文化传承弘扬”项目,着力构建以“田家炳杯”校园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为核心的系列活动及资源,促进学校师生形成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学识,提升全国大中小学校整体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此外,还设立“田家炳杯”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展示活动,田校德育案例征集与展示活动暨学术研讨会,“携手田中·筑梦白水”大学生乡村支教社会实践项目和“德育六品”教育实践探索项目,支持我校科研团队开展“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委托我校开展“临夏县田家炳中学西安研学”项目……


我们今天缅怀田家炳先生,除了抒发思念之情,更重要的是思考田家炳先生的精神对当代人有何教育意义,田家炳先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树立有何启示意义。田先生就像一个闪光的目标,鞭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的榜样力量让人们坚定人生方向,勇敢面对挫折,不会轻易迷失、沉沦、丧失信心。如何让田先生的美德和故事继续传扬,启迪更多人用爱传递爱,是基金会的责任义务,也是全国成千上百所接受田家炳捐资助学单位的责任,更是数以万计接受田家炳先生资助的学生的责任。


也许我们没有余力去资助他人,但我们若可以将田家炳先生的精神领会于心、陶冶自己,外化于身、影响他人,这个世界将会多几分光明和真善美,人与人之间将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让世界充满爱”将不再是一个口号。我想这或许就是田先生的最大愿望,也是我们传承田家炳先生高尚精神的最大意义。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