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青年走近千年,做文化的“岁月使者”

——当陕师“青”力量邂逅博物馆

来源:党委宣传部时间:2024-06-24

渭河以北,秦宫之侧,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静默伫立。周围的萋萋芳草枯了又荣,见证着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本届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便落地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一件件文物抖落历史的尘烟来到观者面前。这一面,见得并不容易,一代代躬耕博物馆的“岁月使者”沿着文明的足迹将它们护送而来。负责此次活动策展人论坛组织工作的田卫丽便是其中一员。

2006年,田卫丽从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硕士毕业后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至今已有18年。多年来,数十位师大学子像她一样,扎根各地博物馆,专注摸索、用心守护,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着陕师“青”力量。

良师引路识文物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走进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实验室里,文物修复师李晶正在为纺织品文物进行分析检测。

2016年,李晶从山东负笈西行,跟随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玉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对故宫博物院、曲阜孔庙等古建筑进行彩画保护时,建筑比较高,双鬓斑白的李老师毫不含糊,总会爬上高梯仔细查看文物现状。老师的勤奋、谦逊、负责,以及满腔的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跟随良师学习的时光,是李晶念念不忘的“黄金岁月”,成为她做好这份事业的底气和动力。

李晶对纺织品文物进行分析测试

前不久,天津博物馆历史研究部副研究馆员、我校历史文化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郭辉接到大学老师张懋镕教授的一通电话,“张老师做研究时发现一件藏于我们馆的清宫旧藏芮国青铜器,其重量在西清古鉴和现代图录的记述中有差距,便立马向我求证文物的确切重量。就算分毫的差距,张老师都不会忽视。”从求学时代起,张懋镕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就深深地影响着郭辉对文博事业的热爱。

大学四年,郭辉在师大遇见了亲爱的师友,浸润于雁塔钟声和幽幽终南,不经意间养成了一个“西安胃”。毕业多年,路途虽远,但他从未远离师大,当初的师友成了常联络的老友,油泼面、臊子面成了餐桌上的家常便饭。

从历史文化学院文物陈列室,到长安校区图书馆附楼博物馆,再到如今大气典雅的教育博物馆,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生赵维娜是学校博物馆变迁的见证人之一,“本科时,臧振、郭艳利、程义等老师带我们博物馆学专业的同学一起筹建博物馆,参与文物的搬迁、编目、清理、布展。臧老师还为我们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幽默睿智的臧振教授被学生们亲切地喊作“臧爷爷”。“2008年本科毕业前,得知我即将到乾陵博物馆工作,臧爷爷专门从藏书中挑出几本唐史的书送给我,并叮嘱我好好工作、多多读书、快快成长。”这些话激励着赵维娜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在工作10年后重返师大、继续深造。

“辅导员孙颉老师和我同年入校,我们更像共同成长的兄弟”“曹玮老师告诉我们要扎实专业基本功,就像在关了灯的房间,也能即时拿到需要的东西”“我最怀念母校的繁花绿树”……当师大学子走上工作岗位,师大的一位老师、一堂课、一句话、一幅景,仍然鲜活地定格在校友们的记忆中,激活他们初识文物时的那份热爱,鼓舞他们走好守护中华文明的漫漫征途。

心怀热爱守文明

在文博人眼中,不会说话的文物,是漫长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是人类文明最生动的讲述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长江三峡险峻秀丽,遍布古迹,千百年来常为诗赋所赞颂。2009年,随着三峡水利工程全线竣工,沿岸129座城镇沉入水底。失去土地的荫庇,这些区域出土的钱币、瓷器、书画等文物,成为亟待“救治”的“高危病患”。“2022-2024年,重庆市文物局开启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三年修复行动计划。通过3年时间,我们完成约1.25万件套文物的转移安置和初步修复,全面排除了险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孙存冲介绍。他的职责,是文物病害调查、健康评估、制定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目前这批文物的保存环境虽得到改善,但文物自身的残缺、锈蚀、裂隙、层状剥蚀等病害并未根除,健康仍受到威胁。面对即将到来的另一场“硬仗”,孙存冲说自己时刻准备着投入“战斗”。

孙存冲分析鎏金铜壶元素成份

来到西安,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绝对是抢票“手慢无”、进场“排长龙”的热门打卡点。“每每看到络绎不绝的观者在自己策划的展厅中驻足流连、专注沉思,我总能感受到这份事业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策展人田卫丽说。工作18载,田卫丽先后策划完成50多个原创展览,其中包括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的“唐两京三彩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陕西古代文明陈列展”、列入陕历博十四五重点项目的“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等。

2015年,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当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尼之际,由郭辉策划的“团结 友谊 合作——周恩来与万隆会议展”正在万隆亚非会议纪念馆展出,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近年来,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的爆火让古老的文物重新被大众看见。郭辉目前正在着手第四季《国家宝藏》天津博物馆国宝文物“小蘑菇”(常宝堃)赴朝日记的拍摄和资料整理工作。“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郭辉古今穿梭、南北奔波,心怀热爱、乐此不疲。

2015-2016年,李晶参与孔府旧藏“明衍圣公朝服”的保护修复;2021年赵维娜主要参与的“武则天时代展”荣获全省年度优秀展览评选活动“最佳宣传推广奖”;2023年,刚刚毕业的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李唐入职学术期刊《文博》编辑部,加入了普及文博知识、赓续中华文化的行列……散布各方的师大“青”力量正像星星之火,用自己的方式点亮着幽暗又灿烂的文物长河。

肩负使命传薪火

晚6点,齐鲁大地沉入温柔的黄昏。李晶脱下实验服,和夕阳打了个照面。“文物修复是一项与岁月起舞的工作,艰辛但有意义。有时一件文物的修复要花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们‘文物医生’的使命,就是静下心来,匠心守护,让‘生病’的文物重焕光彩。”她说。

“作为一名策展人,我将不断探索博物馆展陈设计新理念和新方式,充分挖掘阐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审美风范、价值理念,让博物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优秀文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田卫丽肩挑使命,还会在博物馆策展这条路上走很久。

田卫丽策划的“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我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成立于2002年,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也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已形成完备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系主任毕经纬教授介绍。近年来,文博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整体推进课程思政,促进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社会实践育人,推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加强培养过程监督,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呈现相统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质量与培养目标相统一。“如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考古院所等单位的骨干力量。”毕经纬骄傲地说。

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是一项众人拾柴的事业。当博物馆“岁月使者”将接力棒交给更年轻的一代,怦怦跳动的赤子之心,诉说着一脉相承的坚守和热爱。走近我校教育博物馆,时常能看到哲学学院2023级硕士生刘诗雨的身影。从2020年至今,博物馆讲解这份工作始终陪伴着她,“每次讲解前,我都会在展馆中从头到尾走一遍,观察细节、探疑除惑,力求挖掘出每一件展品的历史人文底蕴。”与她同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张霖加入志愿讲解团队也快两年了,“从不自信到自信,从不敢讲到擅长讲,我在讲解工作中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更磨炼了技能和意志。”

回眸五千年,知来路,明归途。一代代师大博物馆人把热爱和青春融入文博事业。在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上,他们是检护人,亦是守望者。一座座恢弘的博物馆中,文物静静地向参观者投来微笑。在它们身后,博物馆人用青春岁月为文物接续生命,延续中华文明的生生血脉。(原载《陕西师大报》694期)

(记者 周健 学生记者 胡英凡 谷莲 许黄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