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7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我的寻梦之路

作者:

2024-01-29 11:22:14

和很多人一样,青春时我的梦想关乎远方,假如人生的半径以家乡为圆点的话,曾几何时,我认为从家乡出发,行走的足迹越远,就距离梦想越近。


2012年,我有幸获得伊拉斯谟奖学金的资助,能够在欧洲四国进行我研究生的学习,和我一同学习的15名同学来自于13个不同的国家。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来到有着“北方雅典”美誉的爱丁堡,继续扩展着我的认知半径,进行我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习,我更认清了身上的中国底色。


求知总是喜悦的,思考有时却颇为痛苦。如何讲好我们这个占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的故事,往大了说,是为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往小了说,在我国际化的朋友圈中,贡献真诚而有创新性的思想,才更可能赢得周围人的尊重。


于是,我励志成为文化与思想交流的桥梁,参与了苏格兰地区中国春晚等文化活动的主持与策划工作,并积极承担中国政府、教育等访英代表团访英的翻译接待等工作。在2018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间,我有幸获得了“一带一路”中英文化交流青年大使的荣誉称号。在国际化的场景里看到那抹中国红,让我热血沸腾。


在培养出无数政治学术精英的顶级学校,当我看到努力学习中文的青年人,怎能不骄傲;当我听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讲述“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的机遇,怎能不骄傲;当我看到新一代的中国少年站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自信大方地展示中华艺术,并诚邀世界友人“Welcome you all to China”,又怎能不骄傲?在海外的岁月,让我更能感受到祖国蓬勃的发展。我也渐渐明白,想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想要成为祖国的骄傲,我需要祖国大地的支撑。


我是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成长起来的西部子弟,黄河九曲啸东流,浩荡银河落九州,西部辽阔的山河,是我成长的土地,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她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家。当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游子听到母亲呼唤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该回家了,没有什么能比得过让家变得更好而使人骄傲的了。


2019年底,我有幸来到陕师大,这里给了我家的踏实,也鼓励我把梦想变为现实。还记得2021年的春天,为了调研并助力基层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在6点半下课后,乘飞机又换乘汽车赶往山东的一个县城为当地老师讲座。包车司机为了节省高速费用,并没有与我沟通,选择深夜绕村而行。午夜,汽车行驶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崎岖山路,疲倦加颠簸让我胃里翻江倒海,到了目的地已经是深夜3点多了。而第二天一大早,当我走进教室,县里数百名老师早已坐好。看着那么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的疲倦立即变得无影无踪。讲座中我带着老师们纵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老师们反响良好,我酣畅漓漓。后来有老师跟我说,她们中的所有人都没有出过国,有一部分人甚至没出过省,但在那节课上,他们似乎看到了世界,坚定了信心,认识了自己。也就是在那个小县城,我想起了若干年前的自己,那个曾经渴望远行的年轻人;我明白,远行的意义,其实,是归来。


三尺讲台是梦想最好的归宿,讲台下求知的双眼是追逐梦想最大的动力。对我来说,在这块西部教师教育的高地,课比天大;在这所以“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点亮学子理想的乐园,教比天高。


而师大深厚的人文土壤也让我能真正地在扎根本土与放眼全球之间做好平衡。2022年,我的研究发表于英国教育学科的顶级刊物《英国教育研究》之上。当年那个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梦,正在陕师大慢慢生根发芽。回首来到师大的几年时光,我终于发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正是我,一个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追逐梦想的秘诀和宝藏。


今天,我们正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每一个青年学人的命运与学运,都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少年时,我曾梦想仗剑走天涯;而今天,我的梦想,是用自己的力量,去点燃学子们的梦,并期冀他们可以点燃更多人的梦。而这无数梦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梦。1000多年前,世界各地的人才汇聚长安,显大唐盛世之气象;1000多年后的今天,来自各地的中华儿女汇聚陕师大,在这篇沃土上读书或工作,来实现个人梦、共圆中国梦。我相信,我们这代青年人,定能接好陕师大先贤们的火炬,将祖国西部教育之火生生不息传递下去。

(作者系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