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4期 六版:六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意蕴

作者:刘力波 张子崟

2023-12-13 22:02:01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其是对中国教育家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凝练总结,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滋养。习近平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作出了精辟的概括,科学界定了其理论内涵。具体而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蕴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理性思辨与人文情怀、内在修养与外 在事功的统一性特质,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


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蕴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的统一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在蕴含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第一要义。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必然是一种“包含有理想信念的元素或层面”的精神品质,其内在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作用的信赖。而这种具有理想信念意涵的精神品质在教育家身上则具体化为:始终葆有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树立教育报国的远大志向,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信之愈笃、行之愈实。践行使命担当是坚守理想信念的题中之义和实践进阶。这一逻辑联袂决定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同时也包含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对教育家使命担当的深刻诠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使命,这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铸塑、价值观念的引领和精神品格的培育。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发掘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素质,帮助学生实现在德智体美劳上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启发学生思维、润泽学生心灵,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和观念的引导。在教学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引导学生立志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蕴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二者统一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行动逻辑之中。


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蕴理性思辨与人文情怀的统一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要义。习近平强调,为人师者,“知识是根本基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探求真理、探究新知、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精神品质内在呼唤着对教师理性思辨能力的涵育,恒持躬耕态度的关键就在于做一个理性的教育追求者。首先,理性思辨能力是为人师者的必备素养。理性与求真是一致的,富有理性思维的教师,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潜心问道、严谨笃学,不断夯实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而才能以真善美的学问教育引导学生。其次,理性思辨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理性思维的教育工作者。具有理性思维的教师能够辩证分析、正确看待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以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实际为导向,建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素质能力,从而真正将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落到实处。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化身。因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在蕴含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是教育家人文情怀的充分彰显。新时代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一是要做到真诚地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在获得尊重的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二是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明确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呵护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智慧。三是要做到真心地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简言之,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既体现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又体现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理性思辨与人文情怀的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使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蕴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统一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在蕴含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这种道德情操是教育家内在修养的充分体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之德乃教之魂,教师的德行修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而教师作为承担知识文化传播功能的特殊群体,其德行修养的提升则主要依靠个体自觉。一般来说,“自觉性越高,坚持度越持久,师德境界就越崇高”。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严于律己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律心、律言和律行三个层面。首先,为师者要善于律心,即能够持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坚定理想信念,用心灵的光环照亮学生。其次,为师者要长于律言,即能够把控自己的言论,明确“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什么重点讲、应该怎么讲”等问题,确保言语不失范,用言传的魅力感染学生。最后,为师者要谨于律行,即能够自觉调整自身行为,做到动不越规、行不逾矩,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用身教的力量引导学生。唯有此,才能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以贯之的君子之道,由修身至家齐,由家齐至国治,由国治至天下平,个体一旦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便会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见之于社会实践,成其事业。教育家在此也不例外,“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内在规定着“胸怀世界、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道追求即对外在事功的执着追求,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对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对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递和价值的传播。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既要将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作为自身的责任义务,又要注意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应具有深厚的世界情怀,秉持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教育贡献。综上,内在修养是外在事功的前提基础,外在事功是内在修养的现实确证。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深刻体现着为人师者的内在修养和对外在事功的不断追求,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合而为一。(原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节选)


(第一作者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