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2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一幅关中地区诗歌的两千年全景图

作者:田语

2023-11-08 12:06:03

关中大地自先秦以来就是有名的诗酒之乡,数量多如繁星的关中诗歌作为关中地域文学的结晶,反映着关中先民的生活面貌,体现着关中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然而,相对于江南诗歌、岭南诗歌、山东诗歌等地域诗歌,学界对关中诗歌的关注与研究尚不充分,这与关中本身诗歌资源的丰厚形成鲜明比照。所幸的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锋焘的新作《关中诗歌图志》(下文简称《图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该书作为刘锋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结项成果,反映了其近年来对关中诗学的持续关注和丰硕成果。览卷读之,不能不为其体量之丰、剪裁之巧、点评之精、言辞之美而敬服,不能不为其统合诗歌、鉴赏、图像的创新诗史形式而赞叹。


《图志》所谓的“关中诗歌”是指在关中地区所创作的诗歌,并非“咏关中”之作,强调诗歌与关中的地理联系,而非主题、题材、内容上的联系,这一选材定位将本书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进行了区别,也彰显出本书的地域文学研究特色,它为本书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关中诗歌,发现关中诗歌之地域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图志》以关中地区为立足点,以时代为序,划分“先秦”“秦至隋代”“初盛唐”“中唐”“晚唐”“宋金元”“明代”“清代”八章,每章设3-5小节共计34小节,每小节以诗歌、鉴赏及配图组成,内容丰富,体量庞大,呈现出关中地区诗歌自先秦至晚清两千余年的全景图。作者在广泛搜集关中诗歌的基础上,基于各个时期关中诗歌的发展特点,对如何更好地通过篇章架构和内容安排反映其特色作了巧妙的安排:具体来说,唐代关中诗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不仅代表着中国古诗的高峰,也是关中诗歌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对于唐代关中诗,作者将其划分为三大章,即初盛唐、中唐、晚唐,每一章都以数个小专题形式罗列相关诗篇并作以点评,例如第三章“初盛唐时期的关中诗歌”便划分为“创业、守成与享受”“都市风貌及社会众生相”“自然、人文与宗教”,此种框架不仅有效整合了数量繁多的唐诗作品,且为读者深入了解唐代关中诗提供了门径;唐前及宋、元的关中诗不多,作者便将先秦、秦至秦汉、宋元分作三章,每章采取了以代表性诗人和诗作为重的写法,以点带面展现彼时的关中诗风;明清时期关中诗坛有所复兴,诗人辈出,诗歌数量亦繁,但其艺术成就却逊于唐诗,故作者又基本以时间分段,在每一时段中围绕代表性诗人、诗派及其作品加以评述。此种灵活多变的体例形式,与关中诗歌自身的发展特点相应合,有力呈现了两千余年关中诗艺的潮起潮落,兴衰变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志》定位为一部关中区域的诗歌史,在搜集相关诗歌材料中,便涉及不少有关诗歌创作地的考辨工作。例如第一章第二节对豳国涵盖区域的考证,作者旁征博引,就部分学者所谓“北豳”“南豳”说展开批评,指出豳国核心地域确在彬州市、旬邑一带,《豳风》之诗无疑反映了先秦关中西北部的文明与风俗。凡此类考证,在《图志》中还有很多,它们不仅为准确界定、完整梳理关中诗歌提供了基本途径,且为日后围绕关中地域诗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志》的一大特色便在于图像的运用,它们包括文物、山水、古籍书影等,与相关诗歌、论述性文字相配合,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志》之配图,绝非简单地按文字来配图片,作者认为没有关中这方既雄奇又清秀的热土,不可能有厚重灵秀的关中诗歌。对关中诗歌的理解与欣赏,亦应通过关中的自然风土来感知。《图志》便为读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邀请读者在阅读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诗句时,一同观赏太白山拔仙台的壮丽日出;在欣赏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的应制诗时,得以一窥九成宫遗址附近的地理环境。


作为关中地域诗歌研究的一部新作,《图志》展现出扎实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别出机杼的创新性,与《历代关中诗歌辑注》一道,为关中诗歌的史志研究开拓了广阔新路,也为读者奉献了一道关中文学文化盛宴。(本文原载《西安日报》)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