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2期 三版:三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立德树人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

作者:胡金木

2023-11-08 11:59:3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前提性因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教师必定蕴含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所秉持的能够彰显教师职业崇高性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品格,具有理想性、超越性与应然性,是评判教育教学行为的好坏、对错、高尚与否等价值依据。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主要表现为至诚报国与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潜心治学与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与乐教爱生的仁爱精神、言为士则与行为世范的自律精神等。凝练与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造就大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社会楷模。


仁者爱人的仁爱之师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以“使人成为人”为志业,其可贵之处不在于向学生传习知识,而在于用师者的仁爱之心唤醒学生的内心之德。仁爱之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只有以自己仁爱之心,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德性、心灵之门,滋润学生成长。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优秀教师首先是仁爱之师,教师的仁爱之心始终是其作为教师内在质的规律性,这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真谛。


优秀教师应该为仁爱之师,这必然要求教师要以仁爱之心,诉诸“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旨趣,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唤醒孩子的道德之心。首先,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会以温和友善的目光看待学生。好老师要能设身处地地关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爱护学生差异化个性养成,促进学生美好品质的养成。其次,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会以尊重信任的姿态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既是基于平等人格,对于学生平等的人格权、学习权、参与权、表达权等的尊重,也是基于学生独特个性与差异性的教育关切。再次,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会以严慈相济的方法教导学生。严慈相济是一种智慧型仁爱,摒弃了一味地溺爱,而是爱亦有道,需要培育学生的纪律意识,正确使用教育惩戒权。最后,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会以理解宽容的方式接纳学生。优秀教师要基于宽容和理解的交往实践给学生营造更加人性化、开放和多元、允许犯错和想象的环境,探索“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行动边界。


求是创新的智者之师


智者为师,无智不能为师,学识浅薄的人为师,只会误人子弟。优秀教师应具有潜心治学、求是创新、开拓进取、探索真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教师要把工作做好,必须要有科学精神,以扎实的学识教育学生,以创新精神引领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任何一名劳动者,无论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如何,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


教师要有求是创新、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首先,当代教师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实践,通过教育教学的锐意创新为民族复兴助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其次,广大教师的创新依赖终身学习,只有持续学习,才能适应日益变革的教育实践,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教师才能在技术和思想不断更新迭代的社会中建立自信和能力,实现个人的终身全面发展。最后,优秀教师应具有孜孜以求、皓首穷经的求学问道精神,始终保持开放性,革新学习方式,深耕专业领域,并学以致用,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切不可画地自限、师心自用,而要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浪潮中深造自得。


优秀教师不甘于平庸,会以追求卓越的态度对待教育活动,会将学生视为亟须精雕细琢的艺术珍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取得成功;会不断积累教育经验、反思教育实践,深化对教育情境与学生发展的理解;会在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需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向上向善。优秀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品性、德性的培育,更加关注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掘与激活等。


言为士则的自律之师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和学习榜样。教师所行之道,或者说教师应有的作为,必定成为他人的榜样或模范。优秀教师通过自身的德行垂范影响学生的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优秀教师是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体,不仅通过言语教导的形式使学生明了道德观念,更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践履道德要求,以自身的高尚德行与渊博学识影响学生。广大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对“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追求,体现出知行合一、典范群伦的自觉,是当代师德师风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育人者必先育己,身不修则德不立。作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和模范,教师首先要做到“有善于己”,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以立教人之本,“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情操、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方面以身作则,以学问教人、以道德育人、以品格感人,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言正、行正、身正,师之本也;爱心、关心、用心,师之德也。教师只有严于律己、精于学问、立身行事端正,才能够启人智慧,为人师表;只有涵养德行、形成自身良好的师德品性,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爱戴,才能够引导和塑造他人的德性;只有热爱学生、把教育工作视为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才能够真正奉献于教育事业。


赤诚报国的爱国之师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优秀教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为国为民”之所以能成为至理名言,是因为其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对于人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中华儿女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要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要坚定赤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教师安身立命的人格要求,为其职业履践和育人目标提供了方向和价值指引,更为其将教育志业化为报国行为提供了坚实的信仰依托。


中国尊师重教的土壤孕育了大批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大先生,他们的精神凝聚为共性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广大教师自古以来就将理想信念寄于家国情怀之中,在大先生眼中,“小我”与“大我”是一体同构的,家与国亦存在荣辱与共的联系。中国古代的家国情怀依赖于“仁道”的施行,孔子用“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回应了子路关于“何谓君子”的提问,教师通过对“内圣外王”的“仁道”追求来实现让所有人安居乐业的目的。孟子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中,以奉行“天下之大道”作为理想信念,以天下百姓安乐为责任使命,不论得志与否都坚定地追寻未竟的家国志业。当代教师的家国情怀,则表现为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国家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和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坚守。


赤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立身处世的思想“总开关”,是教育报国的行动依循。木铎之心,素履以往。师者作为心怀国之大者,应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青衿之志,怀爱国情、笃报国志,在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道路上赓续前行,争做奋楫笃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队”的筑梦人。


胸怀天下的弘道之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优秀教师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传道是第一位的”重要论断。将“传道”作为教师第一位的责任和使命,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教师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需要。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新时代教师不仅肩负着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使命,更肩负着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使命。广大教师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思想智慧,传递核心价值,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个人成长置于民族复兴乃至世界发展的层面考虑,积极投身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伟大实践,从中实现自我价值。


做新时代的弘道之师。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教师有信仰,教育才有力量;教师有理想,学生才有梦想。拥有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弘正道、启善德”的基石。其次,教师要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培养全局视野,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涵,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倡导的天下为公、兼收并蓄、发展为民等精神指导实践。


同时,新时代教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中国情怀,把自身的文化自信提到新高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在。(本文原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删节)

(作者系我校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