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0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怎样提高读书的效率

作者:王双怀

2023-10-09 09:42:37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曾有不少贤人哲士论述过读书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力量。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在《论衡》一书中说:“人有知识,则有力矣。”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德雷克斯说:“知识是心灵的眼睛。”威·柯珀说:“知识越多越令人陶醉。”对大学生而言,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有些同学在读书时往往不得要领,似乎每天都在读书,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怎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呢?我想在此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打好基础养成习惯


书籍的产生与文字密切相关。有了文字,人类开始用它记载文明。有了文字,才有可能形成书籍。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具有音、形、意三要素,与语言密切相关。而语言则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在内,其形式与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因此,要提高读书的效率,首先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学会使用工具书,掌握读书的基本功,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打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提高读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古人讲求音韵、训诂,我们现在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有些同学提笔忘字,甚至把字写错,把笔顺写错。这都是没有打好基础的表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读书时如有不认识的字、词,马上查工具书,千万不要望文生意。如果不了解文字的音、形、意,不了解语音、词汇和语法,读起书来都有困难,还有什么效率可言!


当然,读书的基本功不仅包括通用的语言文字,还包括一些专业方面的功夫。比如学习历史,就要掌握职官、地理、年代、目录“四把钥匙”,还要理解相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基本结构。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也要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读书的效率。


博学审思深入浅出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人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记载知识,形成书籍。最初的书籍,透露着远古的秘密,记录着祖先的思考。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产生,书籍的数量与日俱增,人类的知识不断丰富。时至今日,世界各地出现的图书已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把书读完,只能有选择地阅读部分书籍。


有选择的读书,并不是说找几本书读读就行,而是要有选择地博览群书。历史上博学之人不少,但有些人只是机械记忆,食古不化。相反,有些人不仅善于学习,而且善于思考。这两类人走上社会以后,作出的贡献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可见,读书的方法是多么重要。尽管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读书的方法自然也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都要处理好“博”和“约”的关系。所谓“博”,是指读书的面要广,既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既要读古人的书,也要读今人的书。所谓“约”,则是要精读多思,反复琢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要害,掌握重点。只有妥善处理“博”和“约”的关系,学兼中外,道贯古今,博学审思,深入浅出,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英国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这些话都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至于哪些书泛读,哪些书精读,则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实际需要而定。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看,只要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就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发挥知识的力量。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知识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所以人们常说:“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读书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但死的知识是没有用的,只有将知识活化,融会贯通,不断创新,才能使其为世所用。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观点。意思是要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提出独立的学术见解。司马迁所强调的“通”字,实际上就是“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是读书学习的重要法宝。融会意即融合、领会,贯通意即贯穿、通达。它要求融合贯穿相关知识,全面、系统、透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而要做到融会贯通,就要在泛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注意知识迁移,通过新旧联系,比较分析,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这是提高读书效率应当遵循的原则。读书要读“通”,学习也要学“通”,只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具有良好的读书条件,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希望青年学子学会读书,喜欢读书,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认识他人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系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