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4期 六版:六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常亚慧

2023-05-07 14:01: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新时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新定位和新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大判断既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特征,同时也指明了如何以中国道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人口规模巨大的挑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事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当下事实是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价值追求是教育发展必须担当的初心使命。


立足育人之本,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育人是既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底线。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既要五育并举,又要融合贯通,才能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将立德树人贯穿全学段,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切实在个体的个性化彰显中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效能。一是要将推动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对标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深刻把握这些战略发展需求对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要求。具体来说,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上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内涵上,要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形成各类形式教育的通力协作的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教学的需求。具体来说,要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激活个体创造性和发展潜能,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让每个人体会到教育的价值和劳动的意义。进而要将教育的适应与超越融入到育人能力和评价标准中,在回应时代呼声、人民需求和社会关切中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具体化、现实化,切实增强育人的成效、教育发展向党和国家战略需求满足转化的成效。三是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还需要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将“经师”与“人师”统一起来,通过职前教育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以形成乐于奉献的职业品质;通过职后培训中的师德师风监督强化机制,以推动广大教师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严守师德师风红线,从而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思想保障的人力基础。


坚持人人发展,推进高质量教育公平。坚持人人发展的关键是看到人,重视人,尊重人,凸显人的存在与价值。推进高质量教育公平不仅是宏观意义上的政策公平,更是微观层面的行动公平,行动公平不仅是参与的机会,更是参与的能力。坚持人人的发展,需要教育给予每个人行动的能力,需要将教育前公平、教育中公平、教育后公平有机统一,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教育的需要、教育的包容和教育的魅力。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教育需要开发多重资源,将教育的创造性、发展性和补偿性结合,关注每个人的参与方式以及参与能力,将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统一起来。从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体制改革等多维度、多层面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改善薄弱学校,以师资定期轮岗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资源共享。关注教育中的人在城乡之间的文化张力和社会适应,强调个体发展与教育事业推进的有机衔接,将制度创新和个人发展统合起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以数字化建设精准服务人才培养、评价、追踪全过程,优化配置区域教育资源,以教育数字化促进高质量教育公平建设。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质量教育公平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和初心使命,面对当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教育发展的内核从关注数量转向注重质量,从宏观政策转向微观行动,从资源配置转向人的发展。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