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61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回忆我的母校和母校的老师们

作者:

2022-07-20 19:29:36

陕西师范大学是我的母校。“陕西”是她的地理坐标,“师范”则明确了她的人才培养方向。


1988至1992年,我在陕西师大中文系读完了本科。中文系不仅担负着教授、推广和传播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责任,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中文师资的光荣使命。在我们的录取通知书上,清晰地印着十二个字——“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告诉我们前方的“金光大道”将通往讲台和黑板的方向,肩上将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责。


未来世界的大门徐徐打开,我们这群“面壁十年”的年轻人带着“破壁”后的兴奋和激动,携着热气腾腾的青春和朝气向前奔去,满心都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梦想以及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希冀,浑身上下都洋溢着“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豪情壮志。我们一头扑进这座“象牙塔”中,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四年时光。


浪漫、敏感、骄傲、冲动和丰富的想象是十八九岁年轻人的典型特点。我们朝气澎湃、激情荡漾,在青春里打滚,面对崭新而宽广的世界跃跃欲试。


入校后,四十天的军训让我们自高考之后便无处安放的灵魂终于懂得了规矩和理性。而让我们慢慢沉静下来的则是后来融入血脉的师大生活。沉静典雅、馥郁葱碧的师大校园环境能给我们躁动的内心世界以安抚。我们开始在苍松翠柏、梧桐疏影、白雪红梅和屈曲藤蔓间放缓脚步,轻歌慢行,并渐渐学会了欣赏和捕捉生活之美;当时藏书量位居西北首位的图书馆散发着诱人的书香,酝酿着久而弥浓的学习氛围,吸引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游历世界、阅读历史、行走人间、陶冶心性和思考问题,给我们在恰好的年纪以根本性的指向。


一群怀揣教育报国初心并潜心治学的师长们,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带领我们走进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世界,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在专业知识、文学常识、思想认知、理性分析和情感判断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收获。就是这群可敬可爱的老师,让我们真正把成为园丁确定为自己的初心,也确定为自己要追逐的荣耀;也让我们知道自己未来站立的那方讲台,将会吸引无数双渴望知识和探求真理的眼睛;更让我们知道应该用毕生精力为莘莘学子传知解惑、启智立志,引导他们扬帆启航。


在屈雅君老师的“文学概论”课上,我们从她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感受着《恩来》里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听到了《残诗》里“顶可怜那红嘴绿毛的鹦鹉,被娘娘教的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想象着《再别康桥》里“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从此,我们喜欢上了刘亚洲、席慕容、徐志摩……喜欢上了那种漂浮在实体之外的意象表达,学会了用内心的直觉来真实地描摹世界,懂得了原来浮游在心底深处的奇妙瞬间就是心灵的漩涡……


傅正乾老师的“现代文学”课很受欢迎。傅老师上课的时候,从内而外地洋溢着激情。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里似乎随时都会有喷薄而出的火焰把我们照亮,让我们沉醉。他铿锵有力的诵读、用力大睁的眼睛、被汗水湿透的衣衫和总也擦不干的汗珠,甚至带着力度飞溅的唾星至今都在我脑海里闪现。跟着他,我们畅游文学的海洋,感受着世界的绚丽、人生的彩幻和生命的奇观!


在“现代汉语”课上,蒲喜明老师用带着川音的普通话一丝不苟地讲授专业知识,还劝慰我们要珍惜大学的时光,不要只顾谈恋爱。他说:“真正的爱情来临的时候,两个人眼光相对,便会在刹那间电光火石般地碰撞出火花”。说这话的时候,一向严肃而谨慎的蒲老师眼里闪烁着亮泽的光芒。据说,蒲老师和师母就是“真正的爱情”的典范。而这样的规劝则成了我们学习现代汉语的动力。现在想起来,甚至都能嗅到弥漫在生活里的爱情的香甜气息。


上写作课和书法课的是李同福老师,他有着白净的面庞、斯文的气质、细长的脸和细长的眼。李老师讲课总是慢条斯理,语速始终平稳,表情始终平和。他的字很好看,写的评语干净温和。他上课的时候,目光掠过我们的头顶向后看去,似乎那里有一个辽远广阔的世界。即便在赞誉我那篇写得还不错的文章的时候,他的目光扫过来,缥缈而遥远,仿佛我也只是某个世界的一处不能聚焦的风景。


还有雍容大气的畅广元老师、朴质谦和的张学忠老师、温文尔雅的吴进老师、认真勤勉的刘静老师、睿智斯文的尤西林老师以及机敏渊博的叶舒宪老师……他们迥然不同的风格引领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广阔天地里仰望星辰大海,俯察人生百态,探究中国文学史的嬗变与生生不息的奥秘,感知古代汉语的淳朴丰富、博大精深,体味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发展变化、多姿多彩。他们不染尘滓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讲台下的我们学会以简明朴素和宽容平静的人生态度真诚坦率待人,谦虚柔和处事,以坚持学习和勤于思考来驻守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


在当时社会上一片“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喧嚣中,我的老师们潜心向学、静心研究、执守初心、孜孜不倦,以毕生心血浇灌年轻学子们的心田,让我们学会对社会、生命和个体进行独立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对生活艺术性再现的魅力,学会构建自己内心纯净而有张力的世界。他们用不同流俗的精神世界和熠熠闪光的个人魅力指引我们向阳而生、不争不媚、不虚不燥、踏实求进、勤奋探知;他们以谦逊、儒雅、勤谨、严肃和笃行治学的作风阐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要义。


三十年了,我们这群曾经身骑白马、心怀锦绣的年轻人,如今都已年过半百。岁月在我们的眼角鬓边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留下了痕迹。我们也在岁月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成为教师的,在三尺讲台上吐纳知识的芬芳,以春蚕之不懈、蜡烛之精诚、园丁之勤恳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子,教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鼓励他们向前奔跑!也在工作之余悉心经营着心灵的小花园,细嗅花香、静观流云,登临高山以壮志,踏浪海边以娱情,凭窗远眺以凝神,博览群书以养心,在夜深人静之时走笔作文,抒发心底的细波微澜,写下“人间值得”“不虚此行”的人生感言。成为作家的,则用手中的笔摹写生活,将现实与人生摩刻在文学的崖壁上,引导人们更深刻地了解生活、学会生活。还有那些在政坛、商界以及人生的江湖中摸爬滚打、腾转挪移、执着向前的人,他们用少年般的热情拥抱生活、感知生活,拼尽全力写下属于自己的传说。


回首过去,在师大学习的四年只是我们人生的几十分之一,却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四年。它镌刻在我们的生命之树上,是我们三十年来闯荡尘世的后盾和底气,至今支撑着我们的人生坐标,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土壤,丰富着我们的梦想,装缀着我们的生活。岁月可以老去,但我们若始终怀揣温润如初的少年情怀,生命必将永远青葱;让我们心坚蹈厉,以梦为马,与生活互相温暖、依傍而行,不惧苦、不惧难、不惧风雨,以己微芒,聚萤成光!


(作者系我校1992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