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8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我在阳泉当老师

作者:刘晓丁

2022-06-10 17:27:47

2003年9月6日,结束了绿皮火车上一夜的颠簸,蒙蒙细雨中,我在西安火车站坐上了开往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校车。进入校门,办好入学报到手续,师哥师姐们的“雷锋车”帮我把行李送到宿舍,一切安置好后我走出了校门。校门外,耳边萦绕着《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电话卡……阵阵陕西方言的叫卖声,路上小巴车售票员“师大外院韦曲,走咧”的召唤声不绝于耳,远处传来603路双层公交车“吴家坟站到了”的报站声……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陕师大,这里将是我四年的“家”!


红烛的感召


师大校园环境很美,美在一年四季。雁塔校区静谧深沉,长安校区热情奔放,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花团锦簇,绿树成荫。那百花竞相争艳的春,那古树枝繁叶茂的夏,那斑驳树影交织的秋,那皑皑白雪轻拂的冬,温柔过我四年的时光。


音乐学院2003级学生第一次晚点名,是在雁塔校区的逸夫音乐楼前,我的大学生活也从这里出发。


我从小就热爱音乐,这可能遗传自父亲。他是一位小学老师,喜欢音乐,会好几种乐器。那时候流行听广播,经常有人点歌,我每次听到收音机里传出歌声,就放下手头的事情跟着学唱。父亲闲暇时也会教我唱歌,学会后,我们父女俩就一个唱歌、一个伴奏。从电子琴到二胡,再到板胡,为了配合我唱不同曲风的歌曲,父亲先后自学了七八种乐器。进入师大后,我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


当时的琴房两个小时一个琴点,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每天早上六点的琴点人最少,我都会在这个点去练习。冬天一下雪,逸夫音乐楼前总是我第一个踩出一串脚印。


大一第二学期开学后公布成绩,我的课程成绩都不错,我第一次拿到了奖学金,这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从那以后,我大学四年共拿过六次奖学金,其中还有一次是国家奖学金。


师大的老师们谈吐儒雅,治学严谨,文化课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学院专业课老师有着精湛的艺术功底和艺术素养。每位老师的课堂都让我如沐春风,他们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阐述,又有躬亲示范的实操指导,为学生能够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默默付出着精力和心血。


2004年,我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每周六晚上是党课时间。有一次上课刚走到教学五楼门口,突然停电了,老师就把所有学生集中到楼前的小树林里,他边讲边提问,与学生互动,气氛很热烈,这节课的内容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无悔于自己争分夺秒地学习专业知识、苦练从教本领。在这里,我曾经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在这里,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红烛的延续


2008年,我来到现在工作的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第四中学,这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校园很小,只有三栋教学楼、一栋办公楼,操场没有塑胶,学生一跑步就尘土飞扬。


记得第一次上音乐课,钢琴是好久没人用过的白俄罗斯老钢琴,弹出的音都没有自己唱的准。看着大学同学在QQ空间晒出的工作照片:现代化的教室、塑胶操场、足球场,学生的校服是在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的制服,我无比羡慕。当时心里想着,上学时我的成绩也算优异,工作环境却不如人意,委屈和难过日积月累,心情不好,工作效率也很低。


面对这种情形,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大哭一场。哭过之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走,还是留。我想一走了之,但又想,遇到困难就放弃,吃不了一点苦,我不希望别人对母校毕业生有这样的印象。学校是小了点,环境是苦了点,学生底子是弱了点,但这样的挑战不也正是机会吗?在一块贫瘠的土壤开出一片田,就是拓荒者。


从那天起,我就不再难过,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要把音乐课当作主课上,我会随时打开歌曲播放系统请学生现场赛歌,让学生用笤帚、簸箕、水桶创编“交响曲”,还会在教室里把桌椅移开模拟篝火晚会……音乐不仅能带来快乐,还是学知识的一种途径。我也经常给学生介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让大家能从多个角度认识音乐。就这样,我的课开始受学生欢迎,后来我频繁地讲公开课,逐渐被认可。我陆续获得了“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三晋课改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的同时,我还坚持创作,创作的歌曲《阳泉故事》《妈妈的面》,曾在央视“发现之旅”、北京卫视等频道唱响,抗击疫情期间创作的《为爱守护的你》被评为山西省音协优秀抗疫作品,创作的歌曲《请相信我》刷屏阳泉人的朋友圈。


后来,我成立了学校合唱团,并坚持每天挤出来一小时指导学生训练,在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学生们越来越阳光自信,给了我极大的动力。在每一次文艺汇演中我积累了创编节目的经验,一次次带着学生在各大晚会演出。我以微薄的力量去点亮学生艺术之梦,“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在我这里延续、接力。


红烛的升华


从2008年入职起,我就开始参与共青团工作,从团委委员到副书记,再到独立担当起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任,一步一步,坚定而执着。作为艺术生,从事共青团工作,我用几年的时间探索两者的契合点,终于在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育德”思想中找到了答案。


工作中,我采用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学习党史、团史,编排红色情景剧,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被“学习强国”平台报道,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戏剧教育优秀成果奖;坚持课间传唱红色经典歌曲、展演红色主题戏剧,以文艺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以文艺作品润泽学生心灵。


我还关注普法宣传和防校园欺凌宣传,将有关内容编写拍摄成情景剧、短视频、纪录片或微电影。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理论学习和研学实践相结合,将团校课堂开设在革命烈士纪念馆、敬老院和社区街道,真正将共青团阵地打造为理想信念的熔炉。


或许挥汗如雨的耕耘才是累累硕果的前奏,或许马不停蹄的前行才是柳暗花明的序曲,我们校团委荣获了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并被列为“山西省共青团改革示范点”。


2018年五四青年节,我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学团委书记代表在全省共青团大会上分享经验。我想这份自信来源于当年在母校的学习和积累,来源于在母校舞台上的锤炼和沉淀。陕师大人才辈出,我不算优秀的校友,但我感谢这片成长的沃土,虽然我没有飞得很高很远,但她却赋予我腾飞的羽翼!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工作14年后,我获得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的荣誉,我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大学期间的辅导员井老师,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母校交上一份答卷。如今,我在工作岗位上历练成长,也慢慢学着师大老师们的模样,脚踏实地地工作,坚韧不屈地奋斗,在每一个没有鲜花掌声的日子厚积薄发,在每一个不曾起舞的黎明点亮希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师大学子都在传承着“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照亮我未来前行的路!


(作者系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