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40期 五版:五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百年党史视域下中国共产党 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帆教授

2021-05-06 00:05:12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采取科学态度。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前提。


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阐释,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而展开,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即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甄别与选择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思想境界的丰富与开拓,从而使之在中国土地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来发掘、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一是希望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契合点和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指向性,从而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理论机理与实践关怀,二是希望能够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话语、意境、技法等来丰富发展、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广泛认同并真诚接纳。另一方面则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新的阐释,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客观现实的指向性。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客观现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理性的说明,其本身就能够证明至少在文化革命与建设领域,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能够引领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革新。


因此,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不是在抽象的层面来空洞地进行批判、改造、发掘与重释,而是始终将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始终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结合起来,从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同时始终围绕着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确立这一根本问题贯穿于认识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各环节,实现了对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对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解决。


两大导向——革命事业的前进与中国共产党的壮大


从斗争事业发展的实践旨归来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最为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把最广大的人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参加革命,积极配合党领导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国革命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方面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符合历史进步性的地方,从而获得了一部分思想保守人士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利用马克思主义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批判与深入研究,从而把最广泛的左翼人士团结在自己周围。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依靠传统文化的形式来进行政策宣传和政治鼓动,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战斗热情。此外,还形成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之外的文化斗争战线。这样就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又有力回击了文化战线的两条错误文化观,进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实践旨归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极大地扩展了党的群众基础,宣传了党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宣传党的纲领、扩散党的主张、弘扬党的理论、传播党的政策,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人民群众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明确认知与自觉接受,从而实现对中国共产党的忠心拥护。同时,中国共产党充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资源,创造性地将之与无产阶级的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增强广大共产党员的修养,让他们能够通过熟悉的认识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党性、增强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所应当具备的素养。


两大主题——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即是说通过某种方式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加符合现代化的需要、满足现代化的诉求、促进现代化的发展,使之能够更加适应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与变革的要求。从具体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武器来对中国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伪去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成功转型。


以延安时期为例,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去除掉内含的封建余毒,使之符合革命斗争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并且能够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胜利推进相互配合起来。从马克思主义自身而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具备了将之作为工具以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改造的条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其中主要包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其民主进步的精华,摒弃掉封建落后的糟粕,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话语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符合时代与实践发展要求的发掘与阐释,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同时,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解读与发掘重释的同时,也注重用传统文化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来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语言和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命题与实践命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在中国具体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特征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三对关系——民族性与普遍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实用性


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与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三对必须兼顾的主要关系,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和实践操作的实用性。


——民族性与普遍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研究、批判和重释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来讲,从无产阶级和全体被剥削被压迫劳动群众的利益出发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判断,利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与重释。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以马克思主义完全抹煞、取代传统文化,也同时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以及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中国现实的作用,同时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补益、丰富、活化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性与时代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作为一对范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历史的发展必然对现时代造成影响,现时代的需要必然对历史做出相应的挑战。历史是已经发生的现实,现实则是将要发生的历史。因此,二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空体系。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对历史上产生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改造,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历史进步性的地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肯定了其巨大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甄别与批判,剔除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腐朽成分,从而使其更加贴近现实而焕发出了时代的生机。此外,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同时,还将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使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特质。这样,历史性与现代性在此相互承接,古老的中华文明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注入而呈现出来现代的气息,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


——科学性与实用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从更高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理论上的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即产生了符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并形成了科学严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上的结合则是表现在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与发展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科学性上强调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在实用性上强调新科学理论产生后对于现实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同时,如果从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方法论角度来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与现实实践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正确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方式,实践作用的发挥则需要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具体过程。二者的结合点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在结合中既要注意形成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又强调不能因为过于强调科学性而忽视了对实践的指导而导致了纯粹抽象的形而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