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传媒技术的急剧发展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如何建立文学与文化二者之间新的链接,在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密切交融互动中,新时期的文学文化学研究如何不断获得发展的契机和动力。日前,记者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西建。
文学文化学研究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学在与文化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文学文化学研究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李西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状态,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正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背景下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活跃阶段。
新时期文学文化学研究经历了学术观念创立、理论形态构建及研究方法拓展等阶段。文学文化学学术观念的创立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吴予敏的《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为标志,通过阐释文化学所理解的文学本质、文学主体性及作品的文化特征,从而展开了文学文化学的思索与探讨。周宪的《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透过对文学与心理哲学、语言哲学、历史哲学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文学的文化哲学属性,系统描绘了文学文化学研究的重要面向和问题。此外,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探索》、林同华的《审美文化学》、潘泽宏的《艺术文化学》等论著的出版,则从文化阐释的观念及审美与艺术的跨文化构建等方面,促进了文学文化学研究观念的发展、丰富和完善。
进入新世纪后,文学文化学理论形态的建构取得了重要进展。畅广元和本人完成的《文学文化学》,通过探讨文化建设中的文学活动,阐释文学文化学的本体构成,尝试文学文化学的个案分析,初步提出了文学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原则。蒋述卓的《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在梳理中外文学文化学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诗学的世纪建构问题,该著较为重要的内容是以文化诗学为主线,系统阐释了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朱光潜、宗白华、王元化等著名学者的文化诗学理论,这对把握文学文化学的中国形态和特质具有深刻启发意义。这一时期国内学界视文化诗学研究为文艺理论发展的新格局,出版了童庆炳的《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王进的《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李圣传的《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与本土建构》等一批重要学术论著,进一步拓展了文学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形态和空间。另外,由周启超主持的《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系列出版物,也可视作文学文化学研究理论形态探索的重要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与文学文化学理论建构同步发展的是对一种具有交叉融合特征的文学文化学研究方法的实践和探索,二者相互渗透和影响,由此形成了文学文化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教材首次设立“文学与文化”研究专题,系统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历史、宗教、民族、地域、道德、性别等问题,深化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内容,介绍和传播文学文化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极大拓展了文学文化学理论在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中的运用。从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系列成果,如《<诗经>的文化阐释》《<老子>的文化解读》《<庄子>的文化解析》,到新世纪文化阐释、文化解读、文化分析、文化透视等研究方法在文学领域的广泛使用,足以体现出文学文化学研究方法在学界所获得的认同、深化与拓展。
理解文学文化学本体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时期以来,文学文化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您如何看待文学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理解文学文化学的本体内涵?
李西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文学文化学的本体内涵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定位及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属性所决定。从文化角度看,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既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结构,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现象和形态。它不仅在表层文化形象的背后沉淀着某种深层的文化内核,保留着一个民族进化历程中所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潜藏着文化结构中最丰富和稳定的内容和价值,而且,从文化的共时性影响看,文学活动总要受到经济、政治、哲学、宗教、伦理、科学、艺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从而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气质和印痕。从文学的角度看,文学是以形象感知和审美体验的方式介入人的社会生活领域,它是一种感性文化存在。文学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中,关联着人类的文化精神、心理和人格,有普遍的文化品格和属性,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和美感形式,关联着人类的情感、心智和精神,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文化属性。
文学文化学的研究即在于最大程度寻求两者的一致、贯通和融合,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把握文学现象的深层意蕴与生命之根。基于此,文学文化学研究不仅只是对一种跨学科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它更多地是指寻求文学研究的人文价值意向,探索文学创造如何进入广泛的文化背景、接近或者达到人类学的高度;如何反映或体现人类文化心理和精神的真实状况;如何发现或揭示文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文化学根据,进而揭示文学现象所承载的文化含量与意义深度。文学文化学研究始终坚持在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透视文学,进而捕捉、提炼、阐释和评估与人的文化性生存相关的诸多问题,从中获得对一种有意义生存状态的感受、体验和认知,以发现和开拓出生活与意义世界的某种可能性空间。
文学文化学研究前景广阔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化文学文化学研究对于新时代文学文化事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李西建:随着西方“文化研究”进入中国学界,诚如罗刚、刘象愚在《文化研究读本》“编者前言”中指出的,这是一个被普遍关注的学术领域,甚至是一门炙手可热的新兴学科,被誉为“目前国际学术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力的学术思潮之一”。可以肯定的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西方文论中的“文化转向”,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借鉴的理论资源,它对中国文学文化学研究的深化和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金惠敏在《走向差异共同体的文学文化学》一文中提出,在文学被文化边缘化的时代,在文学研究正在被文化研究所拆解和重组的时代,文学如何认识自身,如何通过对自身的重新定位找回自己的存在依据和价值定位,进而通过处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由此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文化学”有所贡献。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期待也是我们的基本立场。
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出发,“文学文化学”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正在于努力创立和建设具有中国思想背景、中国文化根基、中国话语体系和特色的理论形态及批评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段丹洁
报道链接:https://cssn.cn/skgz/bwyc/202402/t20240228_5735203.shtml